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明威以单纯、简约的文体著称于世,对现代小说创作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著名小说《白象似的群山》是体现他女性声音与男性眼光的经典名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模式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尖锐冲突,同时运用象征手法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和情感欲望,用动物作为人物的心理象征,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2.
王蒙在小说《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中通过类童话的叙事手法,用一件一直无法进入时代主流的衣服隐喻了难以言说的人生寂寞感和命运错位感。小说在社会历史层面指向八十年代从极左政治压迫下归来的"文化英雄"面临的新时期困境及走出困境的不同选择。而在个体存在层面则是通过叙述丽珊和鲁明对紫绸花服的价值判断和意义期待,隐喻了个体如何突破命运错位的悖论,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实现自由和逍遥。因此,《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的隐喻叙事既指向社会历史又包含一般存在,这正是王蒙小说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蒙同志以艺术家的睿智和勇气,开拓了艺术的新天地。他的小说创作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洋溢着强烈而又独特的创新精神。研究他对创作的新的追求和新的探索,对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是有益的。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总结“意识流”手法方面的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手法上的创新仅仅是王蒙小说创作成就的一个方面。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王蒙小说的聚光点是未必妥当的。我以为,王蒙小说创作的创新主要不表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1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小说是王蒙个体艺术创造的结晶,镌刻着王蒙个体的深刻烙印.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他的小说就是他的自叙传.从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王记"的印痕和面影,窥见"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旅.王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在他的小说中,也有一个"独行者"的人物系列.这些独行者上下求索,把探索的矛头既指向现实,也指向历史.王蒙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他突破线形思维模式,洋洋洒洒地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语言幽默,汪洋恣肆,杂语喧哗,尽情狂欢,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散文与小说一样蕴含着浓重的政治情结,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关注。王蒙的散文并不评判重大的政治事件,追踪政治风云,而是着力于对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观照和审视,因而反左成为其散文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王蒙在对政治的关注中表现出建设精神、科学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当代意识,因而他的散文具有很高的品位。  相似文献   

7.
当文坛极力推崇王蒙小说所表述的那种忠诚的精神、豁达的人生态度时,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透视王蒙小说别样的精神内涵:小说以“王蒙式的忠诚”传承着儒家至道—不愠不怒,无怨无悔,苦中作乐,忠贞不二。他的对荒谬、灾难的命运的默认,妥协无疑是对人的精神的扭曲,是传统文化的社会心理积淀,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形成了一种“忠恕”到沉重而酸涩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王蒙复出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王蒙对小说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与文章,其中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了他的小说结构观。其主要观点是:进行小说创作要十分重视结构问题;小说结构包括篇章结构、线索结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心理活动结构等;小说结构要突破创新、丰富扩展、多元并存、自由放松;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决定了小说形式、结构的变化。由此体现出王蒙复出初期的整个小说创作观是主张杂色、丰富、鲜活地表现生活的小说创作观,体现出其世界观、哲学观的主导方面是突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辩证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王蒙作为一个作家的主体性经验是在新旧社会转型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特殊的时间与空间机制决定了王蒙的经验特性与认知方式,从而形成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主体范式和文体特征。论文以王蒙三个时段的创作具体论证了他的小说的主题的复调性质以及文体上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0.
福斯特小说《最漫长的旅程》是一部充满象征意象和象征意义的小说。通过对小说中象征意象的解读,来解析隐藏在这些象征意象背后的深刻含义,并指出福斯特借此来表达他对英国爱德华时代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状况的担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借鉴小说修辞学理论、叙事学理论探讨新官场小说《边界》主人公———政府官员王希圣在事实轴和伦理轴上叙事的可靠性。王希圣在事实轴上的可靠叙事使得他的话语具备了权威性,在伦理轴上叙事的不完全可靠则与他脱离险境后的表现形成对比,话语欲求的巨大反差使得小说叙事产生了张力,充分展示了叙事话语塑造人物形象、考问官场政治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格拉斯的《铁皮鼓》与20世纪小说叙事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皮鼓》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于它以第一人称叙事统帅九种叙事法而与一般第一人称叙事小说不同;它有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符号象征系统而与一般用象征手法叙事的小说不同;它以超越国界的广阔人性真实为描写对象而与一般描写人性的小说不同;它继承和发展了日耳曼民间笑文化传统而与一般当代西方小说的话语资源不同;它以历史和现实为镜探索当代人性及当代世界的前途而与以神话影射现实的西方小说不同,因此它是20世纪小说叙事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在新时期里独树一帜,他的小说的特殊性在于以边缘心态选择"远视角",描写边缘化的民间人事,建构象征意味的情调模式,以平和冲淡的叙事语调,形散神聚的情绪结构,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边缘叙事".同时也可看出汪曾祺在民间这个图腾式象征里曲折表达了作为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4.
"狐狸"王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是一个狐狸型的全能作家,堪称当代文学巨匠,他在小说、随笔、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小说和政论随笔成就最大。王蒙的小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骚体小说”,由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和复调主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了“经验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着潜在模式化、“思”的缺席、政治术语过多、理念大于形象等缺陷。王蒙的政论随笔确立了其改良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以讲常识、讲中道、讲多元为核心命题,反对一元化、绝对化和建构论唯理主义,因而达到了时代的思想高度。王蒙的创作虽非完美无缺,却与赵树理、浩然一起.代表了一个文学共鸣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高度;他以自身的创作实绩和影响,命名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王蒙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阿特伍德用文学的语言和叙事的方式解构了主体,再现了主体的困惑。小说中的三个重要角色分别代表了自我、大他者和小他者,通过精神分析的解读,我们看到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自我内在冲突的叙事。这种解读摒弃了性别政治的局限,认为女主人公玛丽安的精神危机根源并非她对象征界的拒斥以及对完整自我的幻想。自我最终要接受他者的检验,并认识到,自我的真相就是他者。在对小说中三个角色的相互关系进行论述的同时,本文试图从后女性主义视角解答对于这部小说主题意义的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学者安贝托·艾柯的小说作品是20世纪“学者型小说”的翘楚。艾柯辽阔而厚重的学术功底,使其作品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均负载着驳杂的文化象征与丰沛的思想内涵。他常在小说中设王多重聚焦,安排“不可靠的叙述者”.通过“互文性”、“戏拟”等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模糊真实与虚构的区别、消解意识与现实的界限。其小说将丰富的知识与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巧妙结合,形成了他人难以仿效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志坚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52-56,111
在"季节系列"小说中,王蒙大胆地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在叙述视角使用方面,王蒙采取日常生活中人物的亲历亲为的方式,既使人物活跃在故事中又能使人物跳出故事以反思者的身份引导读者不仅要关注故事本身更要关注其意义;人称使用则突破常规,随着抒情和议论的需要,三种人称灵活自如地交替变化,方便了抒情和议论,也扩展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从而使小说主题变得复杂和多义;这些特别的方式和技巧也决定了叙事手段方面的特别,那就是在叙事的同时使用了大量的抒情和议论;作家直接介入小说,不时地提醒读者,作家所写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其所表达的意义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通过福楼拜评论,对福楼拜小说的叙事形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福楼拜的小说叙事形态和文体风格绝非如埃德蒙·杜朗蒂等人所言之“冷酷漠然”“枯燥乏味”,而是强调对社会现实进行一种客观冷静、超然无我的观照。福楼拜小说这一独特的叙事形态是他对19世纪法国社会变迁的艺术反映,亨利·詹姆斯评论福楼拜对客观真实的认知以及呈现的方式已经与传统理念分道扬镳,彰显出福楼拜在新的历史场景中对小说道德内涵的理解和艺术创作方法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20.
奈保尔2004年出版的小说《魔种》据说是他最后一部小说,作者使用了常见的叙事方式,小说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的写作意象,并且主人公和作者本人之间亦真亦幻的转换都不仅使得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同情,也深入了解了作者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