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皆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但从两部戏剧情节的铺陈及结局看,却传递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美意识——生之美学与死之美学。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两国人民在美意识方面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通过对樱花的赞美,热情颂扬日本人民的革命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在斗争中结成的友谊。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运用象征手法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一是要指点学生悉心领会作者是如何熟练运用清丽丰富,饱含深情的词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赞颂樱花,从  相似文献   

4.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5.
《樱花赞》是冰心在六十年代初写的一篇散文,它通过赞美日本的国花——樱花,来歌颂日本人民的斗争精神,歌颂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由花及人,由人思花,纵横交织,挥洒自如,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佳篇。人们常说散文的妙处在于“形散而神聚”,这样的妙处在《樱花赞》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我们不妨把这篇散文的结构作一番剖析。全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节),极写日本樱花仪态万方,为后文由赞花到赞人作铺垫。第1节六次提到樱花,开头“樱花是日本的骄傲”一句,点出了樱花在日本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接着,从“到日本去的人”的角度说:未到之前先要“想起樱花”,到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日本人民对樱花情有独钟,以至于生活中在衣、食、住、行等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樱花的元素,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各类书籍中当然也少不了对樱花的描写。文章中以《小仓百人一首》中含有樱花描写的和歌为研究对象,对日本和歌中的樱花意象进行考察,发现在和歌中樱花经常被赋予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等多种意象。  相似文献   

7.
中日“樱花”意象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樱花纳入文学与文化的视野加以考察分析,发现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的“樱花”意象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樱花”意象是樱桃文学大力发展下的产物;而日本的“樱花”意象则有其自身发展的源头,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很快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中日两国诗人对樱桃、樱树和樱花、樱桃花的认识与分类都是模糊的。而两国诗人对此意象的不同处理,又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审美。  相似文献   

8.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编这期"六朝研究"专栏时,正值春花烂漫的时节,樱花、桃花、杏花,花花养眼;而乡村大地上铺陈着的片片油菜花,就不仅养眼,而且养心了……在这养眼养心的闲暇中,读着长短不一、主题各异的诸篇文章,或许还有养神的作用。而有些怪异的是,本不搭界的毛泽东词《采桑子.重阳》的意境,竟与《大般涅槃经》、《周易》、《老子》、《庄子》、《隋书.经籍志》、《南北史世系表》、吴简等等文献,与官员议谥、门阀政治、民族语言文字、南北军事斗争等等现象,与儒、  相似文献   

10.
花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国国花牡丹和日本国花樱花进行意象对比分析.揭示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的差异?并对形成此差异的原因从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樱花是日本国的象征。解读其象征意义,可以了解日本人的心路变化过程。然而,在日本历史长河中,依时代和个人的不同,樱花曾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本要分析的是,樱花的原始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有助于更透彻地解读此后出现的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和我国同属东方文化系统,文化背景相似,在数学教育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而日本在东西合璧方面的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对我国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日本文部省1999年颁布的《高中数学学习指导要领》的高中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比较,我国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应加强数学活动;(2)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3)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态度;(4)应把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维新派拒弃西教、保存国学;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成功防止了民族文化的割裂;五四前后,国粹派呼吁尊重和保存国粹,东方文化派主张融合新旧文化、东西文化;三四十年代,十教授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新儒家主张在承接儒家"道统"的基础上融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原始初民们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然、社会现象天真而幼稚的认识和解释。因为地理环境、民族心理的差异,各种文明的神话各不相同,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也大相径庭。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流之一,浸染了西方社会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神话也影响到日本、朝鲜等东亚文化,塑造了东方文化的独特气质。如果说希腊神话是海水汹涌下的磐石,那么中国神话就是水边草木的一抹清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英语谚语入手,通过其历史渊源、民族特点等阐明英语谚语对汉语的影响,从而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以中国为主要贸易对象的东西方白银贸易迅速发展;中国币制发生重大变革;中国铜钱广泛流通于日本等东亚地区;清朝取代明朝成为朝贡体制的核心。该时期政治、经济、币制的变动对日本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世以金、银、钱为主要币种的货币制度的建立,从而奠定了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化精神物质的代表,本从化,哲学,心理,历史等五个度展开了中,希神话的比较,并力求找出导致中西化和学根本异同的深远根源。  相似文献   

18.
探讨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深层的文化内蕴。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的多元关系涉及到全面梳理与总结外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其中 ,包括中外文学关系的回顾、展望及其文化观照、外国作家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误读的历史语境、东方各国间的文学文化交流 ,以及溶入周边文化的中国文化 ,等等。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雪国》用"高超的技巧"描绘出真实的艺伎"驹子"所具有东方女性美的特色。艺妓是日本的象征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雪国》女主人公"驹子"的描写特点来探索其日本的艺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