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多读多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写作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读和写,更离不开改,可以说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一次作文训练过程的重要环节。写作指导的继续,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写后的得力指导,所以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大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进作文批改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深圳市红岭中学邵慧芳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常常使语文老师付出许多精力,花费许多时间,但对学生却往往帮助不大,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批改作文就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学生的多写多练和教师负担过重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此,研究怎样改...  相似文献   

3.
当前作文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批改讲评工作量大,学生参与评改的少,评改作文成了老师唱的独角戏。教师批改一次作文往往要花上四五个小时,作文讲评也要花上一、二个课时。耗费如此多的时间与精力批改与讲评,心想学生下次作文一定会比此次要好些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按老师新布置的作文题目写的作文没有多  相似文献   

4.
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注重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精心指导,但一提到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这一话题,绝大多数老师都有共同的看法,你即使批改得再仔细,学生也只是看看等级或分数,看完了顺手就把作文本放入书包了,真是"白用功夫";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改出来的;还有的老师认为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这些看法或许有道理,但我认为作文批改,绝对是不可轻视的,正确而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文,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修改。”根据这一要求,现将自己运用“五步指导法”,指导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尝试,赘述于后,就教于大方。 一、针对“学生写教师改”的弊端,提出问题 传统的作文批改(即同步教学作文批改)是教师把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背着学生在办公室批改。教师精批细改,费尽心血,但学生并不明白教师是怎样批改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通过作文批改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现将我在批改作文中的点滴体会简介如下。一、评批法:对学生的作文,教师要在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上把住关口,同时也要对其内容形式存在的问题认真批改,使其成型。对少数写得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通过批改予以点拨、指导。有时是教师动手改,有时只是指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改。在批改方法上,我采取“文中改”(在原作上删、增一些内容)、“文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享受,是一种沟通交流,更是一种自我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合适的作文导学案,在导学案的支持下,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中,使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获得作文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教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并进行示范修改,然后再指导学生互改互评。  相似文献   

8.
陈志刚 《贵州教育》2011,(12):35+37-35,37
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必须重视作文批改。、怎样批改才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这必须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文而定。不同的教师,批改方法也不尽相同。我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学生愁、教学苦、费时多、效率低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教和学的关系摆不正,学生只是被动地根据教师的指导、要求完成写作任务,一旦交差,便万事大吉。而老师呢,却处处体现一个“细”字。———作前细指导。大的讲到题材的选取,小的讲到提纲,甚至连怎样开头、结尾都安排好。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一点个性特点。———作后细批改。大的改中心思想,段落安排,小的改到标点符号、错别字。而老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他可能看都不看一眼就塞进了书包。这样,不就成了事倍功半了吗?由扶到放…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批改使语文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批改作文就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学生的多写多练和教师负担过重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且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却帮助不大。另外,大量事实证明,好的作文往往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凭浓厚的兴趣,勤学苦练出来的。那么,怎样提高作文批改效率呢?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写作教学。学生写作文之前,教师都要作适当的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以后,教师要评、改。评、改,是要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作文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体会到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经过多次、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作文评、改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普遍评改或重点评改,书面评改或当学生面评  相似文献   

12.
周凤雏 《文教资料》2010,(35):82-83
钱梦龙和魏书生在作文教学方面都重视学生作文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作文指导上,钱梦龙强调以课文为范本的模仿,魏书生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写;在作文批改上,钱梦龙认为要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魏书生直接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便是“写”与“改”,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现以习作《我的老师》为例,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尝试。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但应在素材的积累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写作时有内容可写,而且还要在批改方面做到优化批改。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辛辛苦苦写完自己的习作,老师批改完后,接下来就要上习作讲评课,因为这一环节是及时反馈习作的修改方法思路、老师与学生交流意见和提高批改质量的一个关键步骤。这次的指导对于写作前的辅导来说,属于再次指导。那么如何使这一次的指导更有效果呢?一、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批注修改作文随着语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目前很多老师充分地意识到了"老师规定题目学生写,学生写好老师批改,学生习作偏重批改不重视讲评"这一严重的弊端,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自批自改文章,首先要解决“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一般说来,学生的自批自改往往总是效法教师的批改方法。所以要教会学生自批自改文章,就要让学生看懂教师的批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效而有法,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批改作用。为此,我每教一个班级,总是在第一堂作文指导课或评讲课上,就把常用的作文批改符号介绍给学生。同时,对开始写的三五篇作文,我总是改得尽可能精细些,添、改、调、删、(?),凡能用文字改通的,我都不但改过来,而且准确地用上规范的批改符号。每批好一篇作文,我都要发下去让学生读批改后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面对小学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低效及学生不重视教师批改的作文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作文进行对话式批改,激起写作兴趣;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批改要求实效,评语多样化并以鼓励性为主;要下功夫进行多元化的批改方式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充分说明好文章既是写出来的,同时也是改出来的。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特别重视作文修改,我始终奉行作文是三分写七分改,而且作文批改的方式从老师单一批改到放手给学生,首先要学生自改,再到学生彼此互改,最后再到老师精改。让学生在同学、老师批改评语中,找到自己作文的精彩和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同时也要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启发、勉励自己今后的写作中,集思广益,仔细推敲而写出脍炙人口的美文来。  相似文献   

18.
带着习作重点去批改作文忻州市播明联校范俊珍近年来,语文界的同行们对作文批改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或减少作文批改次数,精批细改;或指导学生自批自改……然而,操作起来总是不那么得心应手,效果较差,或教师负担过重,做不到多写多练,或教师倒也轻松,而家...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作文批改的问题,有一种主张是少改甚至不改学生的作文。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作文教学的实践已证明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我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批改的方式方法上。尽管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重6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l、要有针对性。作文批改要抓主要问题。精批细改固然有好处,而事实上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再说精批细改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虽然花了很大力气去改,学生未必都愿意花大力气去看。教师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有力、有效的作文指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以后的写作中克服不足,发…  相似文献   

20.
作文、批改、讲评在习作教学中尢为重要,其中批改学生的作文是最令语文教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学生精心构思的一篇文章。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细致评批和评价,可每月几百篇的大小作文,教师要做到每篇部精批细改,是很难做到的,除非语文老师不去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营养,到时候也就会导致“江郎才尽”的。再说传统那种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老师讲评学生听的作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无多大明显成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学生作文批改的效益,可以从以下两步骤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