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女娲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先民的生产经验、社会意识、哲学思想和价值判断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智力水平是女娲神话产生的历史原因;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思想是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征服自然、体现人类本质力量是女娲神话产生的心理动力;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和生殖崇拜是女娲神话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2.
《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历史的曲折反映,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就该神话的意蕴层面看,还隐约可见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所作的深层次的思考:尽管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自然是混沌无知的,但是人类却不能恣意戏弄与践踏自然,否则必然会导致来自大自然的可怕报复;只有谋求与自然的妥协与和解,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的生存、发展之道。这一神话体现了古代社会壮族民众的睿智与卓见,表现出一种超前的、可贵的、理性的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神话中所体现的强烈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不仅在希腊早期人类原始思维中初显端倪,而且在古希腊人的民族智慧、民族性格与文化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是古希腊神话永恒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神话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表现的是远古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后来民族精神的萌芽和雏形。中国古代神话,传达出了原始初民在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恶势力的抗争中的大无畏精神。面对种种悲惨、苦难、不幸、恐惧和死亡的威胁,原始先民们对自然的异己性和超然性产生了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以微弱的力量坚忍而不绝望地向生存困境挑战。本文从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五个方面探索其蕴含的深厚的民族精神,以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和未来发展走向有所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神话体系的重要构成,云南彝族神话从内容看,是古代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具有文学审美、社会历史、哲学思想等话语意蕴;从结构看,神、毕摩和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云南彝族神话的多元结构;从叙述目的看,云南彝族神话植根于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民间信仰土壤,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规范人类道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下,云南彝族神话的文学、文化和社会价值愈加凸显,共同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人类文化之起源,宗教之萌发,艺术之滥觞。对人类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神话产生于上古,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的一种创造,心口相传,相互影响。凡有人类的地方,皆有神话。故不应以希腊神话一种模式去对待所有民族的神话。华夏民族神话也独具特点和魅力,不仅丰富且因民族众多而各具特色,多彩多姿,与宗教的西方神话比,更显浪漫、朴实、神奇多姿。  相似文献   

7.
由于远古时人类有限的自然认知,使人类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现象,远古先民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从而神话产生了。神话包含了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日本神话即是如此。对山神、石神、树神,特别是太阳神的崇拜大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天皇信仰与原始神道也因此产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神话是特定时期和条件下的产物。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情形,映照出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揭示了神话深层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人类创造出了一个个神话系统,而人类又以神话为系统模仿出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文学当属此类仪式的模仿和复制。神话是文学创作的起源,也是文学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遗传因子。在文学中有关神话的转引或叙述,则成为作家拷问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各民族的先民们都曾对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做出过神话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个性,也体现出其文化精神。中国古代的原生创世神话和后起的体系创世神话都展示出勇于牺牲和甘于奉献的伟大品格,体现崇尚道德、注重伦理的个性特征,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神话的象征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人们总在谈论所谓神话的“象征性”,而任何我们能从神话中发现的“象征”都是我们自己任意附会的结果,神话之所以是神话完全是因为它的“结构”,无论对于原生的神话还是继生的神话而言,在理解它们的时候首先应当被考虑的就是其结构而非内容──虽然在对后者的解释过程中并不完全排除对其内容的处理。把神话理解为结构是我们能够依以开展的任何讨论的惟一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精卫填海》神话深刻体现了中国早期神话的“诗性智慧”,富有丰富的神话学蕴涵,有着深厚的思想、哲学、信仰及科学的审美蕴涵。  相似文献   

14.
谢林认为神话不仅是一种人类原初的艺术现象,艺术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方式,而且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他的这种人本主义神话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理论家们所谓的新神话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了谢林的神话理论。  相似文献   

15.
吴从祥 《天中学刊》2011,26(6):34-37
汉代传世的神话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神话,王充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王充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对原始神话进行了批判,以求实的史学态度对远古圣王神话进行了批判,但为了颂汉,王充不仅迷信,甚至大力宣扬汉帝政治神话。可见,王充对神话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往往会依其立说目的而取舍,甚至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17.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理论的崛起。所谓"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是浸润于人类文学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研究人类文学的起点。弗莱《批评的解剖》主要是一部原型批评(神话批评)的代表作,通过将《批评的解剖》的不同批评模式运用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可以窥见古希腊罗马神话别样的风采,也是将原型批评理论运用于实际文学批评的一次有益尝试。依照上述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找到符合弗莱原型批评理论的众多意象,也能够根据这如此众多的原型意象映衬弗莱理论的正确性与前瞻性,进一步让读者把握古希腊罗马神话除了赏析与文化的作用之外,更深层次地体现了神话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许多民族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神话主题.文章尝试把景颇族神话<女人为什么兴嫁给男人>与彝族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进行比较.一方面,两则神话的主题和功能是相同的,它们都强调了现状的合理性从而维护了氏族社会内部的稳定;另一方面,两则神话的结构不一致,内容和叙事深度也有所不同.神话不能当作信使,但是,它却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并在群体内部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希腊神话既体现了希腊人对感性活力的注重,同时又表现了希腊人对理性的强调。在激情的大海与理性的太阳之间飞行,保持生命的丰富与完满,这是希腊人对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后世的人们难免在此二间顾此失彼,这种丰富与完满就成为其永久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文化产品,在不断发挥其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保证基本内核不变的情况下会与时惧进。文章通过对后世学者对神话的加工和整理、文学创作对神话的利用、改造以及译介和阐释等研究,提出在分析神话的流传与演变时,不能整齐划一,要以民族历史进程及不同文化背景来把握各民族神话演化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