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2004,(2)
“神舟”五号返回舱正在上海展览。为了帮助市民看懂“神舟”五号返回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总指挥、副总设计师施金苗为市民“解读”返回舱。施金苗介绍说,看“神舟”五号返回舱,首先要看的是“前后之别”。现在返回舱正对观众的一面,有明显的烧蚀痕迹,舱体已呈暗褐色,说明它是进入大气层时朝下的一面。也就是说,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主要烧蚀的就是这一面。而背对观众的一面,是非烧蚀面,基本完好地保留了原来的颜色,舱壁防热结构也完好,这说明返回舱是以非常稳定的姿态返回大气层的。如果发生翻滚,返回…  相似文献   

2.
科技之光     
返回舱“隔热衣”当返回舱在距离地面 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穿越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摄氏  相似文献   

3.
2006年1月15日,美国“星尘”号探测器结束了历时7年、跨越46亿千米的太空旅程,重达46千克的返回舱携带着彗星微粒和星际尘埃样本安全返回地球。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的速度为每小时46444千米,是音速的45倍,这是迄今人造物体的最高速度。高速摩擦所产生的返回舱表面温度达3000摄氏度,多次减速又造成了返回舱剧烈震动, 而返回舱则始终经受住了这些考验,完好地带回了人类首次从彗星采  相似文献   

4.
例题设想宇航员完成了对火星表面的科学考察任务,乘坐返回舱返回围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舱,如图所示。为了安全,返回舱与轨道舱对接时,必须具有相同的速度。求该宇航员乘坐的返回舱至少需要获得多少能量,才能返回轨道舱?  相似文献   

5.
今天,爸爸带我去上海科技馆参观了神舟九号返回舱.我一走进一楼大厅就看见航天英雄刘洋、杨利伟的照片.据我了解,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是全世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航天员,刘洋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女航天员,他们真了不起呀! 我们沿着参观通道看见了太阳能板和水在太空中飘动的照片.我走到大厅正中央,那里放着一座外表被烧得面目全非的返回舱.解说板上写着:返回舱在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冲击波,使返回舱表面与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高温区内的返回舱表面材料会被烧蚀.  相似文献   

6.
宇宙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为密封舱,是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为防止水在失重状态下四处飘逸,航天员  相似文献   

7.
据专家介绍,“神舟”五号在轨飞行14圈后开始返回,这时飞船开始在344公里高的轨道上制动。其实,就像刹车一样,先是飞船在轨道上呈90°转弯,然后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轨道舱继续在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而返回舱和推进舱再转90°,正好与原来的飞行方向相反喷气,起到减速的作用。这时返回舱开始脱离原来的轨道,进行无动力飞行。飞行至距地面  相似文献   

8.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飞行,绕地球76圈后,飞船返回舱顺利回归,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牧场的主着陆场飘然落地。这期间,火箭上和返回舱内的数个摄像头及时地把有关信息传回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并实时公诸于世,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但是,其间返回舱还是有近两分钟时间失去了与地面的联系,因为此时返回舱正通过“黑障”区。据专家说,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对航天员和飞船的考验最大,而返回阶段尤为突出。在距地面大约80千米的高度,返…  相似文献   

9.
无论卫星还是飞船 ,在发射升空时 ,人们都无法看到她的庐山真面目。这是因为火箭顶端的整流罩要把她们严密地遮挡保护起来。那么 ,神舟三号飞船究竟长得什么样呢 ?说起来 ,与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相比 ,神舟三号从外形和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不同的只是在内部所做的一些改进。具体来说 ,神舟三号飞船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部分组成。返回舱在飞船的中部 ,为密闭结构 ,其前端有舱门 ,供宇航员进出轨道舱使用。其外形为大钝头倒锥体的钟形。据介绍 ,神舟号的返回舱容器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返回舱是航天员的…  相似文献   

10.
宿双宁说,“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轨道舱、返回舱等部分组成,其中轨道舱和返回舱为密封舱,是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航天员的工作、饮食和睡眠都在轨道舱内进行。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接  相似文献   

11.
据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神舟六号构型与神舟五号相同,由返回舱、轨道舱和推进舱3个舱段构成。按照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的飞行状态,3个舱段由前到后的安装次序是: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相似文献   

12.
2016年6月26日,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我国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的缩比返回舱,在沙漠腹地成功着陆.你可知道这一新闻背后隐藏着多少科技创新? 以故障方式返回 长征七号首飞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除了这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海南文昌发射场第一次使用,还因为它搭载了我国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的缩比返回舱;而且在该返回舱的返回阶段,首次采用了“弹道式返回”.  相似文献   

13.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全长8.86米,总重量7790公斤。返回舱空间约6立方米,可容纳3名航天员,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返回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人类第241次太空飞行。●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题1.跳板跳水是我国运动员实力很强的一个运动项目.在运动员踩到跳板的一端,由最低点至跳离开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__.2.宇宙飞船返回舱进入大气层一段时间后,由于受空气阻力作用匀速下降.返回舱匀速下降过程中,其机械能____,内能____.(选填“增  相似文献   

15.
太空取样2006年1月15日,历时7年飞越了48亿公里的“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美国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4.6万公里,比子弹的速度还快10倍,这使得它就像一颗红色的火球划过夜空。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它最后仅以每小时16公里的速度触地,在地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航,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王子旗的草原上,舱体因与大气的剧烈摩擦而被烧蚀成深褐色。专家介绍,飞船返回舱返回最大技术难点之一就是飞船的降温,必须给飞船穿上一件“隔热衣”。当返回舱在距离地面80千米~40千米的高度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穿  相似文献   

17.
改进返回舱     
深秋的一天,我和几位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中国科技馆,参观了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位于场馆中心的“神舟”五号返回舱,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比成年人略高一点儿,钟状铁质,侧面有一圆形进出口。我近距离观察它,发现舱体顶部有一大块黑斑,这是它穿越大气层摩擦生热、高温灼烧所致。此时此刻,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浮现,如何进一步完善返回舱,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呢?于是我提出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加一防护层用特殊材料制成化学黏合剂,涂在舱体表面。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可发生物态变化,无论是液化还是汽化或是升华,都要吸收大量热量,这样就能将舱体…  相似文献   

18.
丁香盛开的时节,哈尔滨的小朋友们迎来了“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哈尔滨)展”大家亲眼看见了英姿勃勃的杨利伟叔叔,更为能够看到真实的神舟飞船“三大件”而开心。第一件是返回舱。它体积有6立方米可容纳3名宇航员。当你细看时才会发现烧黑的返回舱表面,已经不是光滑的,有点像蜂窝,又有点像鱼鳞,这叫做“烧蚀层”。返回舱外壳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既耐高温又能防震,可经受零上4000度考验,实在了不起。第二件是航天服。它可真重,竟有20多斤,据介绍,里外分成三层:限制层,耐高(低)温,抗磨损;气密层,防止服装充氧加压后气体泄漏;散温层,通过…  相似文献   

19.
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走出返回舱时的情景。2007年9月,中国航天搭载物品巡展在武汉开展,湖北枣阳籍航天英雄聂海胜出席开幕式。记者问他:"你是否将参加‘神七’飞行?"平时惜言如金的聂海胜笑笑说:"希望有机会参加,我也会尽力争取,但最终能不能参加‘神七’的飞行,那就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一)读下面这篇说明文,完成第1~4题①“神六”飞船的外形和结构虽然和“神五”一模一样,但是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神六”又启用了一个“多功能厅”,这个厅就是飞船的轨道舱。“神五”首飞时,杨利伟只使用了飞船的返回舱,这个舱既是驾驶室又是工作室,吃饭和睡觉也都在里面,活动空间仅有2立方米。由于时间短,他上天之前又经过了灌肠处理,所以没有大的“方便”问题,小便可以在航天服的“尿不湿”中解决,因此,返回舱里没有厕所也无妨大局。“神六”就大不一样了,两名航天员要在太空中度过近5天的时光,于是,飞船除了继续保持返回舱驾驶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