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训诂就是解释,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有解释词义的,如《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之类的训释;有解释古书的,如古书的注解。训诂也叫诂训。《诗·关雎诂训传》疏:“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又:“诂训者,注解之别名。”训诂要运用文字、音韵的知识,所以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  相似文献   

2.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3.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4.
浅谈训诂     
训诂这两个字连起来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诂训”,就是训诂。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见《毛诗正义·关(?)·孔疏》)他还综合起来给训诂下了定义:“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训诂著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训诂专著,一为古籍诠释。训诂专著是按照词义的类别或部首的不同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如《尔雅》、孔鲋的《小尔雅》、刘熙的《释名》、张揖的《广雅》以及许慎的《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等。古籍诠释是就某一部古书而为之作注,又可分为个人注释和“博采各家,汇其指归”的集注。前者如毛亨的《毛诗诂训传》(下文简称《毛传》)、郑玄的《毛诗笺》、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等;后者如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郭庆藩的《庄  相似文献   

6.
近人黄侃述说:“只以其观念相同,可以相训,而非完全之训诂也。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相应。而古书说解不能完全为声训者,或从其便,或不知得声之由来耳。若《说文》义训只居十分之一二,而声训则居十分之七八。……惟声训乃真正之训诂”。又说:“《说文》列字九干,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故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纲须,然则声训乃训诂之真源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笔者以为黄氏之说是有问题的,一是不审声训产生根源;二是,依据《说文》声训之多作为根据,不察《说文》声训的谬误;三是,本末到置,把声训和义训讲混了。为确正声调不妥,愿借此文,陈述鄙见,以求教同人。  相似文献   

7.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良将,一般注本未释,或训“良”为“善”,解“良将”为“善将”、“好将领”。廉颇是赵国的好将领,固然不错,良与善也同义,然而《史记》中此“良将”则谓“大将”,非指一般“善将”。《尔雅·释诂》,“良,首也。”首有“头领”义。《广雅·释诂》:“良,长也。”长有“大”义。《国语·齐语》:“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年为乡,乡有良人。”韦昭注:“良人,乡大夫也。”乡大夫犹今之乡长、县长,是头人。故良将之“良”训“首”、训“长”,  相似文献   

8.
我国系统的语法学始于《马氏文通》,这是语言学家所公认的,我看非系统的语法学则古已有之。《毛诗·关睢诂训传》疏:“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又“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训诂学要以文字学、音韵学为基础,然而训诂也要运用语法知识,当语法学和修辞学远没有独立出来的时候,这两个门类的内容,也都包含于训诂学之中。笔者在学习《毛诗》注疏时,发现古代训诂学家在注疏过程中经常运用语法特点解释经传。不揣浅陋,今从《毛诗》注疏中选择39个例句,将其常用语法分为8类,举例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自传注既兴而后有训诂之学。顺其意而释之,道物之貌以告人,谓之训;古今异言,通之以告人,谓之诂。易传尚来,实斯学之权舆。其后百家竞起,述造日广。尔雅者,汉初经生哀录众家传注而成者也。魏世张揖因尔雅旧目,博釆汉儒笺注及三苍、说文诸书以增广乏,名曰广雅。深恐其书不为时人所重,乃推尊尔雅,谓为周、孔遗书,  相似文献   

10.
声训与词义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书注解、古辞书释义常见声训(又称音训)。声训是以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命名缘由的训诂方式。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作为地方学校的名称“庠”、“校”、“序”,孟子用声  相似文献   

11.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戴震说:“古故训之书,其传者莫先于《尔雅》,六艺之赖是以明也.所以通古今之异言,然后能讽诵平章句,以求适于至道.刘歆班同论《尚书》古文经曰‘古文应读尔雅,解古今语而可知.’”①可知《尔雅》一书,所以疏通故训,通古今的语言,在我冈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实为一部极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其后如《小尔雅》、《广雅》以下七八种“雅类”的书,都滥觞于此.《尔雅》作者,过去计有三说:一是郑玄谓为孔子门人所作;二是张揖谓创自周公,曾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三是欧阳修《诗木义》说;“《尔雅》非圣人之书,乃是秦汉之间学者所为.”我以为欧公所言,最有卓识.晚近学者,多主此说.先师吴兴钱君“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谈到《尔雅》时说:“此书当是秦汉时人编的一部《名物杂记》.清《四库提要》说:‘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文’,此论最确.”②杨遇夫(树达)师说;“……汉武帝以前,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云周公孔子所为者,皆依托之词.若然,《尔雅》之作,当在战国秦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训诂之学,开始得很早,一般都要上推到西汉初的毛氏《诗诂训传》。到了西汉后期,又出现了训诂的专著《尔雅》。毛公作训诂,已开始注意到文字的假借。到了东汉,郑玄笺《诗》注《礼》,尤其重视文字的假借,甚至说:某字当为某字。这些大多即是以音求训。郑玄的弟子孙炎注《尔雅》,就广泛地应用“反切”来注音。后来郭璞继之,也为《尔雅》作了音训。反切便是音韵的萌芽。可见字音和训诂的关系,一向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可惜当时的学者还没有专门研究音韵的,更没有归结出以音求训的理论来。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出来,是音韵学上的一件大事。唐朝许多学者继承了它作了好些研究,也改编了好些韵书,直到北宋的《广韵》为止。但是当时人主要是用它来作诗文,很少人作什么研究。宋代最盛行的是义理之学。注意到音韵训诂的人很少,更说不上有什么大贡献。直到清初从顾炎武开始,才研究古音,接着,音韵训诂之学便开展起来,当时号称为“汉学”。到乾隆、嘉庆之世,汉学大盛,著名学者有江永、戴震、钱大昕、孔广森、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诸公出来,才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15.
声训     
亦称“音训”。训诂上有利用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同音相训的,如《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衣、依古音同属影纽微部);双声相训的,如《尔雅·释言》:“颠,顶也。”(颠、顶古音同属端纽):叠韵相训的,如《说文·人部》  相似文献   

16.
义训     
训诂中最基本的方式,用当代的词解释古语词,或用通行词解释方言词的意义。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租、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用“始”(即开始)来解释“初”以下各个同义词。又如西汉杨雄《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东晋郭璞注:”党,朗也,  相似文献   

17.
再来谈谈反训。历来讲反训问题,都举出《尔雅·释诂》中的四条例证,即徂,存也。乱,治也。故,今也。曩,多也。郭璞曾这样注释说:“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以(曰乡),以故为今。此皆训诂义  相似文献   

18.
《尔雅·释诂》合疏词义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自它出世后,历代有许多学者为它注疏。在所有注疏中,以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精善,影响最大。今天,我们揣摩郝氏的《尔雅·释诂》合疏,就会发现《尔雅》编纂体例上的特点和郝懿行在词义研究方面的成绩,可以利用它为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服务。 《尔雅》训列以义相次例 古人著书讲究义例,而这种义例隐藏在全书的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体会、发掘。我们在阅读郝疏《释诂》时,发现郝氏常常把相邻的几个训列放在一个“疏”下合疏,并把它们在意义上贯通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察,得出了《尔雅·释诂》训列有以义系联的特点的结论。 一般认为,《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而编纂的词典。但他们所说的“以义相从,类聚群分”只是指分篇以及后十六类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训诂学是在解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训诂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经义。因此,训诂学在训释词义的方法上,虽有形训、音训、义训之别,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义训上。因为“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于训诂之外者”(钱大昕:《经籍籑诂序》)。义训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