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名著阅读也有明确的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表面看来,名著阅读轰轰烈烈,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却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当下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追本溯源,笔者认为除了一些不可控因素外,中考名著阅读考题这根指挥棒的设计导向也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2.
名著是文学大家思想、文笔的记录。在名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高。为了解名著阅读学习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文笔素养,本文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现存问题,分析智慧课堂的内在价值与提高名篇阅读效果的关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习作技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文章中的情感和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学名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学语文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九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虽然规定课外阅读量,但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不浓、方法欠妥当、习惯难于形成。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名著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长河中最耀眼的明珠。阅读文学名著可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名著阅读摆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中考语文也把"名著阅读"作为考查的一项内容。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名著阅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地位日益突出,其作用日益显著。以下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学名著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了解人类精神文明史,积累语言文化知识还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更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但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令人忧心.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成了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主题,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套初中名著有效阅读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6.
名著阅读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表达和写作等综合能力,因此名著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初中生的名著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引领学生了解名著,帮助学生走进名著,指导学生感受名著,真正发挥文学名著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内容中,列出初中名篇阅读书目有10多部,比如《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伊索寓言》等,阅读这些名篇名著对于提高学  相似文献   

8.
正一、培养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名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文学名著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名著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的最好范本。同时,文学名著的容量大,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而深刻,对于本身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营养,对构建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特殊功效。二、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文学名著名篇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载体,以名著名篇浸润,学生才能厚植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名著名篇无论是篇章结构与写法,还是语言运用都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写作教学成效之一在于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因而在名著名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善学”,更要鼓励学生“致用”,学会从名著名篇中结构文章、学习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为作文增添文采。  相似文献   

10.
李雪梅 《初中生》2007,(7):32-34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名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性情,砥砺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情感和想象,还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中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也不断得到落实。下面就是2006年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新题型:  相似文献   

11.
李雪梅 《初中生》2007,(23):32-34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名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性情,砥砺我们的意志,丰富我们的情感和想象,还是一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中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也不断得到落实.下面就是2006年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的关于课外名著阅读的新题型:  相似文献   

12.
文学名著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摆脱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研究的一个话题。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我们看过的作品会给我们一种重新认识世界和自己的感觉,我们会因为一位作家在文字中表达的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思想,或者在既有共鸣的思想中更加升华和凝固。带着这份感情慢慢了解文学的历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对于名著的阅读产生兴趣,渴望去了解名著中的历史与文学。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名著"是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文学名著考查在福建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大(10分),内容覆盖面广,目前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七本名著,落实的难度较大。所以在阅读和复习中教师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把导读手册和名著一股脑儿抛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缺席的现象极为常见。学生则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情节识记含混不清。学生答题时常见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对跨度较  相似文献   

14.
<正>文学名著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极大益处,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个人意志也能得到有效的锤炼。但是,当下我国语文教学在阅读方面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多数学校名著阅读教学中老师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这就导致名著阅读根本没有在教学中展开。如何才能让名著阅读在教学中落到实处,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下面将对文学名著的有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存在着分值偏低、内容浅易、题型单调、考查篇目确定得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多数名著阅读试题还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导致许多学生的名著阅读成了虚假的阅读。当务之急是要改进名著阅读的考查策略:合理确定名著考查的篇目和范围.准确制定名著考查的目标和要求.加大名著考查内容的深度难度,创新名著试题的形式。提高名著试题的分值,借此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阅读.达成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名著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下,名著导读板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推荐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篇目,其中初中部分必读10种。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方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且可以借鉴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进而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这是整本书导读课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文学名著是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思想、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凝聚着人类语言的精华。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对弘扬人类进步思想、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开展文学名著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文学名著阅读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名著是文化精华的沉淀,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名著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学生对于阅读名著兴味索然,只是出于考试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读名著,造成阅读效率低下。有的教师在名著教学中以考代读,通过让学生做名著阅读的题目背诵答案的方式应付教学任务。这些都造成名著阅读死板僵化,达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高效  相似文献   

20.
李靖 《考试周刊》2014,(8):26-27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文学名著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有极大益处,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有效锻炼个人意志。面对语文教学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就名著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指导,引导学生增强名著阅读能力,让名著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得到更多锻炼,获取更多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