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铸剑》和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两个关于复仇的小说。复仇对眉间尺和阮海阔来说,是命运给他们开的一个尴尬玩笑,他们不可能完成复仇任务。两篇小说虽然最后都以复仇的完成作为结局,但复仇已经超越了复仇本身。眉间尺的复仇完成了对自我的重塑,阮海阔复仇的形式被美丽的漂泊消解,变成对复仇本质的嘲讽。眉间尺的复仇体现了鲁迅真正的启蒙叙事立场,而阮海阔的复仇则暴露了余华精神资源的缺乏带来的"伪先锋"纯情的痞性本质。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鲁迅《致赵其文》的两封信入手,结合鲁迅创作小说《铸剑》的时代背景和鲁迅的思想、情感、行为及《铸剑》中眉间尺(包括眉间尺的父母),宴之敖者等主要人物、情节,较全面地剖析了《铸剑》——复仇的文学这一深刻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铸剑》中,从眉间尺到眉间尺的父亲再到黑衣人,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逐步深化的现象,也可以说这三个人物的复仇精神呈现出三个梯次,他们反映的是同一主体的不同阶段。借助他们,鲁迅既回答了现实问题,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铸剑》是鲁迅笔下并不多见的表现向统治者复仇的作品。他在《铸剑》中通过对眉间尺、黑色人等复仇者与残酷暴君进行的无忌的肉搏的叙述,表达了一种自我超越的复仇理念。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铸剑》的意义表达是审美意象暗示象征式的,"剑"意象是其主题意象。在设置方式方面,鲁迅采用在标题中安设和反复强调的方式。"剑"意象中蕴含的意蕴之一是关注少年的心理成长。眉间尺的性格成长可分两步考量:一是作者以眉间尺戏鼠的情节喻示的是其心理和行为上的未成年特征。二是作者以眉宴合一暗示眉间尺为报父仇而被迫改变了原有的优柔性情,变成了穿戴着中国古代衣冠的复仇天使———宴之敖者。鲁迅表达成长意蕴的理由有三:一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二是探索"立人"途径,关注国民性改造;三是传达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以及感悟思考,释放童年情结。  相似文献   

7.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8.
鲁迅《铸剑》中却没有明晰的铸剑过程,仅提到:“当最末次开炉的那~日.是怎样的骇人的景象呵……”然而,既为“铸剑”,又是鲁迅先生“确实写得较为认真的”,《铸剑》于荒诞与庄严中必“隐形”地铸造出一柄复仇之剑。铸剑过程就是复仇者发展过程,复仇者怎么发展的“剑”就是怎么“铸”成的。眉间尺和他的父亲及黑色人,是同一主体复仇精神的逐步深化,是“顽铁”、“个人之剑”、“民族之剑”的顺次铸成。  相似文献   

9.
<铸剑>发表于1927年,当时题为<眉间尺>,1932年编人<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小说描写了作为一个英勇的战士的铸造历程.主人公眉间尺是一个刚满十六岁的少年,作者刻意描写了眉问尺的成长历史,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10.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1.
鲁迅善于画眼睛。他说过:“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翻开鲁迅小说,我们便能看到许多双各具性格特征的眼睛。诸如:协助眉间尺复仇的壮士的“黑须黑眼睛”(《铸剑》),农家女孩阿顺的“眼  相似文献   

12.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的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主题是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3.
得益于黑色人的助力,《铸剑》中复仇者眉间尺迅速成长为勇敢果决的战斗者。这一历程有力地阐发着鲁迅对孩子人格的拯救意识,也是鲁迅为了"救救孩子"而呐喊的进一步发展。眉间尺内在的精神气质与战士相通,决定着孩子的人格能够得到拯救,同时,也反映了鲁迅对战士成长的期待与肯定。  相似文献   

14.
《铸剑》是一篇心理成长小说,其艺术魅力在于社会主题与自我表达的完美融合。在文本表面社会复仇的叙事框架下,隐藏着鲁迅饱尝现实黑暗,由最初的善良优柔而日益愤世冷严的心理成长历程。“眉间尺”与“宴之敖者”分别是其“原初自我”与“社会自我”的隐喻化身,两个“自我”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相互冲突与奇特共存,对理解鲁迅作品及其丰富复杂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复仇行为可划分为交易式复仇、报恩式复仇、血亲式复仇、被迫式复仇四种类型,通过对刺客复仇行为和心理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刺客复仇行为多与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因素相关。刺客行为背后的施恩与报恩关系,决定了其不属于游侠的范畴,游侠施恩不求回报,施恩不以报恩作为价值补偿,具有无偿性特征,刺客行为的本质是"杀",游侠行为的本质"救",这是刺客与游侠行为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关晓敏 《考试周刊》2014,(28):19-20
《呼啸山庄》是一部诗化的小说,小说中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另一条是希思克利夫疯狂的复仇行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行为使他被公认为一个心理扭曲的魔鬼,他的复仇行为源于他压抑的心理。本文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压抑论剖析希思克利夫的复仇心理,进而了解他那些疯狂的报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描写古代题材,一则着眼于历史精神的澄清,二则旨在刻画“中国的脊梁”。儒家推重的伯夷叔齐、道家智慧的代表老庄,都被予以批判性的重新审视,揭示出其自相矛盾的喜剧性;而女娲的急公好义、眉间尺与宴之敖的决绝复仇、墨子的“兼爱”与刻苦、大禹的克己奉公与开拓进取,都得到激情饱满的描绘与弘扬。在创作方法上,鲁迅以其深厚的造诣与创新的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喜剧传统,于历史小说中时有古今错杂的神来之笔,体式、语调、风格也呈现出多种风姿  相似文献   

18.
方未艾 《华章》2011,(2):28-29
一、整体探讨 《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里风格非常独特的一篇文章,“通过眉间尺为父报仇雪恨的故事,赞扬了古代人民反抗暴虐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人类许多民族长期盛行的习俗,也是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往往要涉及到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复仇者)行使复仇行为的动机、他(她)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20.
复仇是中国刑法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它是指以个人手段,个人力量完成的,对加害者施以报复的行为。复仇者无视法律和国家权力的行为,是现代刑法所不容的。复仇现象曾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尤其是先秦时期。但无论如何,完全放任自流的复仇时代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