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2.
正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入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在回忆中生动表现童趣的文章。"从……到……"的结构表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转移,也预示着由一种心灵空间进入另外一种心灵空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趣味有别,"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这个空间就不如百草园那样无拘无束,而是要背诵经书、写作八股文的地方。因而相比之下,三味书屋充斥了学究气,就  相似文献   

3.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上已经学过一些记叙鲁迅先生事迹的短文,进入中学后,第一次完整地学习的鲁迅作品,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这两篇。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中一年级重点在培养记叙的能力。第一册课本中安排了六个记叙文单元,前五个单元各有分工,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记人,有的侧重写景状物,由简到繁,步步深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这两篇课文所组成的第六个单元,则是由简单记叙向比较复杂的记叙的过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大师也有和我们一样的童年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 ,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 ,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 ,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 ,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 ,但毕竟孤独 ,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 ,无人解答 ;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 ,多有束缚 ,等到熟悉适应以后 ,却是朋辈相乐、疑义相与析的快乐 ,原来恐惧的学堂竟是快乐的天堂一般。文中童年的鲁迅好奇心强 ,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就连被老师喜爱时那种得意和骄傲的神气…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意浅谈自己教学七年级下册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方法和感悟,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对作品新意的领悟,对修养情操的提升,从“以美启真,真真切切景物美”、“以美引善,朦朦胧胧故事美”、“以关怡情,恩恩怨怨情感美”三个方面,谈及了教学思路与方法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试图探究出一条符合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回忆美好童年的一个篇什。在它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玉华 《语文天地》2013,(16):14-15
童年是值得追忆的,是一个人记忆中最值得珍视的财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此文再现了鲁迅童年温馨的生活画面,以及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鲁迅对过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悟,其中凸显的是鲁迅文化底蕴的深邃和对旧时的教育体制以及黑暗社会的抨击。  相似文献   

8.
<正>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不少课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其中民俗文化元素就非常丰富,我们从中梳理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选文就多达30余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近20篇,它们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七年级下册的《阿长与山海经》《老  相似文献   

9.
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学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那么该如何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就要品读作品,认识作品,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从本文运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对比入手,来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作品被选编九篇,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的第21课《风筝》(第五单元),七年级下册的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与第16课《社戏》(第四单元),八年级上册的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单元),八年级下册的第1课《藤野先生》(第一单元)和第6课《雪》(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相似文献   

12.
吴然 《小学语文》2007,(1):50-51
“作家作品”栏目和读者朋友见面了!这个栏目旨在为教师解读文本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提供拓展性阅读素材,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作家与创作;相关课文的拓展阅读。本期刊载的是昊然先生关于儿童散文创作的一些心得以及他的两篇散文。昊然先生的散文莱主要有《我的小马》《歌溪》《小鸟在歌唱》《凉山的风》《风雨花集》《珍珠雨》《一碗水》等。散文《我们的民族小学》《珍珠采》分别蝙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土册和三年级下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课文品读] 读课文,学写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很好的可供写作借鉴的文章。 -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15.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目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我的自传》等,而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教授鲁迅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头疼,因为篇幅很长,主题很难把握,学生理解不易。但鲁迅的作品又不能不教,因为每篇都是作为讲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读图时代的来临,语文教科书在时代的潮流中悄然“应时而变”,其中的插图铺天盖地,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仅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30课的正文中插图就有40幅之多,几乎课课有插图,甚至一课多达两三幅,《丑小鸭》就有三幅之多。文中插图,大致可分为五类:书画作品、人物画、动植物画、实景照片、诗词意画。这些插图,大多品质粗劣,除实景照片还能或多或少再现一点某一场景的真实外(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8.
「三味书屋」的丰富蕴涵及其教学处理云南曲靖师专方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论就课文的结构安排,篇幅比例,还是思想立意,“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二者的描写比重,都有着严格均衡的对照作用。而且,作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大...  相似文献   

19.
我们所说的段落,指意义段,或称结构段,它是文章结构的外部形式。层次,指文章叙述的先后次序。段落大于层次,层次又大于自然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空间顺序分为两个意义段。第一部分共有八个自然段,分为四个层次:第一自然段总写百草园是乐园;第二自然段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还可以按整体与局部,植物和动物,静物与动物再划几个小层次);第三至六自然段,插叙美女蛇的传说;第七至八自然段写冬天的百草园。当所选的文章或这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收录鲁迅九篇文章:《风筝》(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雪》(八年级下册)、《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上册)、《孔乙己》(九年级下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