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21世纪,客家文化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守护客家文化",这是摆在客家人与客家研究者面前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所谓"守护客家文化":一是保护既存的客家文化;二是深入挖掘已被流失的与尚未挖掘的客家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客家文化的独特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客家文化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客家商人研究作为客家文化研究的一部分,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近十年来客家商人研究逐渐兴起,成果日渐丰富,这丰富了客家文化和商人群体研究,也存在着研究对象不均匀、研究水平整体不高、低水平重复等不足,应该从研究资料、视角和方法等方面努力,进一步拓展和推进客家商人研究。  相似文献   

3.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又因其发展的地域性显示出独特的多样性。论文在岭南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重要源流的基础上探寻两者的关系,以“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相似性,以“客家古邑”河源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受到许多学科的运用与借鉴,客家研究便是典型。传统客家研究更多注重历史学的研究取向,人类学相对来说受到忽略。事实上,客家研究生来便与人类学结缘。从人类学视角下研究客家的多是香港、台湾与海外人类学者,大陆人类学者相对较少。人类学可以在客家研究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人类学与客家研究结合拥有广阔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开发本地课程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有机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并没有专门研究客家文化本身,而是透过复杂的文化现象洞悉客家文化背后的社会色彩,让新时代的学生理解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永定蕴含丰富的客家文化,我们要带领学生们拾起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出精彩纷呈的花朵。  相似文献   

7.
博白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县,也是广西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研究博白县的客家文化,对弘扬优秀的客家传统具有重要意义.博白客家人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素质,在长期的繁衍中形成了一种非常有凝聚力的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其具体表现在崇尚读书、兴学育人,崇尚武术、强身健体,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睦邻敬长、乐善好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两岸关系的改善、海内外华人交流的频增,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客家及其文化的研究日渐为国人所重视,不仅使祖国厚重的文化又增添新的内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而且在增进海内外华人族群情感、维系华人团结、推进两岸和平发展、促进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当今客家文化的研究存在趋同化严重、重复性论述多、狭隘本土本府研究色彩过浓,以及缺乏深度、广度和创新研究偏少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因此,与时俱进地在创新上下功夫,当是国人的共同选择,更是学界同仁在客家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16-19
针对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客家的形成"和"客家的民族属性"这两大问题,对《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一书展开了全面的评述。认为该著作改变了以往学者从移民史的角度,转而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肯定了"国家"对"客家"族群形成的关键作用和"文化认同"对界定"客家"民族属性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该著作开启了客家研究的新范式,拓展了客家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通过简单介绍客家文化和屯堡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方法分析这两种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进一步阐述这两种文化在当今时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独特作用。客家文化和屯堡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客家文化和屯堡文化可以揭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规律,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客家音乐是流传在客家地区为客家民众喜爱的民族民间音乐。客家音乐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传承客家音乐文化,对于今天保护客家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扩大客家音乐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推动客家音乐文化的动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推进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构建政府政策式传承、教育研究性传承和市场经济化传承"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由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主办、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承办的"客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于2012年9月19—20日在成都隆重召开。论坛吸引了来自韩国、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江西、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市1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集中探讨了中国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理念模式、行销传  相似文献   

13.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农耕性、亚商业性、多元性等特征,弘扬客家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应采取有效途径,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文化研究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客家文化研究中要把握正确的价值选择 ,要用全新视角来审视客家文化 ;要以客家民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 ,采取“扬弃”的态度 ,弃除陈腐 ,积累并更新民族性内核。我们的价值选择是 :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代世界 ,凡是有助于将国家民族引向光明的事物 ,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并使之成为迈向新征途的力量源泉 ;至于那些颓废倒退的事物 ,应该让它们和逝去的岁月一同逝去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客家文化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这不仅仅是构建“客家学”的需要,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回应,更是对文化人类学中族群研究的一个补充和升华。从实践层面看客家文化的本身,无论是客家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还是客家人的自然崇拜,都蕴含着鲜明的生态思想,无不彰显生态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目前对其生态维度的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客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中树立生态意识.使自然与人文达到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16.
台湾客家意识萌芽比东南亚晚一些。甲午战争后,"客家"名称在日本还不太普遍,一般把客家只认为"粤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府不愿意向外宣传台湾(包括原住民)社会之多样性,于是客家研究也属于研究的禁区。1987年台湾解严后,台湾客家人才开始自己的文化保护运动。2001年台湾不仅开始保护传统文化,而且创造台湾客家文化(客家花布、桐花祭等等),力图把台湾建设成为全球客家文化与产业交流中心,这为海峡两岸客家交流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产业在当前客家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背后,客家文化产业不应陷入发展的困境。为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应将客家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产业化的始终,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符号的经济价值;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加有效的管理;产业开发者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客家文化符号,使产品开发系统化深层次化。  相似文献   

18.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客家是中华民族汉族的一个分支,它在闽粤赣边地形成。它形成的基本条件为:第一,主体条件:客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概念,有其实存的主体;中原汉人移民及其融合的原住民是客家文化的主体;主体的形成必须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客家血缘因素与文化因素并存。第二,地域条件:一定的地域是客家文化物质基础的形成地;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繁衍生息构成生产力第一要素;在一定的地域发展经济奠定客家文化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地域是客家人口播迁的出发地和寻根的祖地。第三,时间条件:人口集聚和发展生产需要一定的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文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客家方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第四,环境条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宗法制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客家思想文化的形成,是客家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根据移民与族群及其文化形成的相互关系,阐述东江客家文化是历次中原移民南下,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秦代进军岭南,东江作为首途之区,产生客家先民;东晋南朝移民,孕育了客家文化;宋元移民高潮,以主客户比例变化,共同经济模式和共同心理素质,以及客家方言的形成等为标志,显示东江客家及其文化个性定型成熟,与梅江客家一起出现在岭南文化版图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