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题探究]   第___小组 组长___ 组员___   提出问题: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半瓶水后振荡,发现塑料瓶变扁了,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  相似文献   

2.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用 5 0 0mL的纯净水瓶收集满二氧化碳 ,倒入约一半体积的水 ,盖紧瓶盖 ,振荡 ,塑料瓶被“压”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附图实验装置二、证明分子间有间隔1.取一长 90cm、直径 1cm的粗玻璃管 ,一端封闭 ,外壁套一红色橡胶环作标志 (如附图 )。2 .先向玻璃管内倒入约40cm高的水 (水中可加少量品红 ) ,然后缓缓倒入约 40cm高的酒精。把红色橡皮套移到上液面处 ,仔细观察水和酒精交界处有一明显的界面。3 .用手指堵住管口 ,上下颠倒几次使酒精与水混合均匀。结果液面下降 2cm~ 3cm ,说明分子间有间隔。三、证明氧…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对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教学处理,仍采用例举夏天喝的汽水里溶有二氧化碳来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由于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都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并且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见得多的都是气体从水中冒出的现象,极难看到气体进入水中消失。如果不进行实验演示,教学便没有使学生确信的感知基础。多年来,初中化学教学参考书或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在课堂上不便于演示,其实利用我所设计的图1装置,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可以在课堂演示中产生直观明显、新奇的效果。如果利用投影仪配合,演示效果更佳。如果…  相似文献   

4.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相似文献   

5.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物的验证郑州铁四中(450053)赵明志初中化学第五章《常见的碱、碱的通性》讲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但是,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是无色的,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于水,溶液也是无色的,从实验现象上难以确认。此节内容我们已...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课本关于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一段中写道,“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比空气重,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在集气瓶里。”高中化学课本在乙炔的章节中写道,“乙炔微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查戴安邦教授的无机化学教程,江苏省四所师范学院的无机化学教材等有关书籍,气体分压为一大气压时,一体积水中所能溶解的气体体积数(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态下),乙炔和二氧化碳有如下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教材中的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三个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以求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吗?这个问题是许多初中化学教师同行的困惑,也是许多学生爱提的问题。笔者曾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同样众说纷纭。戴安邦说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特别需要从实验入手。人教版201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18页提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态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查资料得知以下两点:第一,在标准大气压及温度为0℃时,1体积的水中可溶解0.88体积的CO2气体,CO2稍溶于水。第二,高中化学教材这样叙述:炔烃大多数在同  相似文献   

9.
有这么一道题:如何取出深洞中的空气样品,并探究其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多学生这么回答:将一个装满水的集气瓶(塑料瓶)拿到洞内,倒出水,擦干,带出洞外,倒入澄  相似文献   

10.
实验证明虽然二氧化碳溶于水,但其溶解的速度很慢,所以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在排气法收集中,是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是否熄灭来判断二氧化碳有没有收集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浓度只要超过30%(体积分数),点燃的木条就会熄灭,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判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1.
1仪器装置图图1所示为称量二氧化碳气体的“声”、“光”天平装置图。2仪器特点及用途1)特点。取材方便、加工容易、造价低廉;操作简单、易于观察;现象明显、效果形象、生动。有机玻璃框发光二极管钮扣电池音乐集成块铜线塑料杯塑料瓶铜片铜支杆电键图挂钩横杆2)用途。用于演示向简易天平的塑料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可以像倾倒液体一样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里。3制作材料透明塑料杯(一次性茶杯)2只;500mL透明塑料瓶(芬达饮料瓶)2只,轻质塑…  相似文献   

12.
把课本上二氧化碳密度大与空气及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两个验证实验加以改进,使其在课堂上更加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CO2和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式有些相似,但分子构成不同: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分子构成的不同,使得CO2和CO的性质有很大差别。一、物理性质1.密度不同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而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略小。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一氧化碳的密度为1.250g/L。2.溶解性不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而一氧化碳难溶于水。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而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约0.02体积的一氧化碳。二、化学性质1.可燃性不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而一氧化碳能燃烧。正因为二氧化…  相似文献   

14.
1.实验室在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什么常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浓盐酸? 答:制取二氧化碳时常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浓盐酸。其原因是稀硫酸虽与石灰石反应,但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而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使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气体,造成二氧化碳不纯。  相似文献   

15.
从易溶于水的碳酸盐与强酸反应、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图像出发,利用图像的叠加法得到碳酸盐中含有氢氧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等离子时与酸反应的图像、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其他强碱或(及)偏铝酸根等离子时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图像,揭示了相关图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水滴石穿人们一般认为,“水滴石穿”中的“石穿”是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地冲击石面而发生的,殊不知其中无机化学反应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部分溶于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因此,“水滴石穿”还依赖于水中“酸”的作用。许多石灰岩地带,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形成了奇峰异洞,造就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  相似文献   

17.
设计构思:我设计并组织学生采用一种透明小玻璃瓶替代塑料笔帽和橡皮泥来制作“潜水艇”,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塑料瓶中,挤压塑料瓶可以清楚看到玻璃瓶中水位的变化即气体被压缩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小潜艇”沉浮的基本原理。制作材料:三精葡萄糖酸钙口服液玻璃瓶(蓝瓶)或科学实验材料袋中的玻璃瓶、无色透明塑料瓶、短吸管(细)、烧杯、水。制作方法一:1.将透明塑料瓶灌满水。(如图所示。)2.将蓝色小玻璃瓶口朝上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灌入适当的水,直到其刚好浮在水面上为止。3.将小玻璃瓶从烧杯中取出,使瓶口朝下并将其投入到塑料瓶中。(…  相似文献   

18.
张振飞 《教育文汇》2013,(18):37-3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验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实验”,是要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教材中介绍: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地用吹风机烘干,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一、实验装置图实验装置见图 1,图 2。图 1 实验装置    图 2 放大部分二、实验用品塑料瓶 (矿泉水瓶或可乐瓶 )、小试管、橡皮筋、尖嘴玻璃管、短玻璃导管、烧瓶、橡胶管、橡皮塞 (双孔两个 )。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水。三、气体的收集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中放出热量 ,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 ,迅速放出氨气。四、实验操作及现象1.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 ,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 ,滴入酚酞 ,振荡。2 .照图 1安装好实验装置 ,双手握紧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3.小试管…  相似文献   

2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首先在选择作为反应物的酸时应该采用稀盐酸.注意实验室通常不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是因为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生成一种微溶于水的CaSO4,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