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姓端木,名赐),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2.
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同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赔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端木赐(子贡的名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抵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国家抵偿的赎金,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  相似文献   

3.
【材料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金新 《语文新圃》2007,(1):10-11
春秋战国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时,可以自己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销.官府除了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外,还给予这个人一定的奖励.一次,孔子有一个弟子到国外去,恰好碰到有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  相似文献   

5.
张远山先生在《东方》2001年第10期中,提到了“子贡赎人”的道德典故: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在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赎了一个鲁国奴隶,但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认为,这违背了他的道德思想。因为子贡式的“无私道德”最终使道德变成了只说不做的东西,成了纯粹的高调。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不了道德。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2)
经济学家厉以宁讲过两个“孔门”故事,说明做事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最大受益者,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义利的关系。一个故事是:春秋时鲁国政府规定,凡鲁国人到了外国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的,可垫钱将其赎出,回国后到政府报销。孔子的一个学生垫钱赎了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  相似文献   

8.
上《论语》前,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掀起了两场争论。一个故事。孔子的国家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发现自己国家的人在别的国家做奴隶,可以买回来,由国家付钱。孔子的一位学生比较有钱,他买回奴隶后,就没向国家要钱。你赞成他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9.
你知道吗     
《小学生》2008,(9)
子贡以太阳月亮喻孔子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鲁国一位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  相似文献   

10.
【文题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  相似文献   

11.
闻一知十     
春秋时,孔子的得意门生中,有个名叫子贡的,很有口才,连孔子也常常说不过他。齐国在田常执政的时候,曾经准备征伐鲁国,孔子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它遭到危难了,你们怎能没有设法护卫的行动啊?」子路、子张、子石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齐国去办交涉,孔子都不同意;可子贡提出来,孔子就立刻允许  相似文献   

12.
赐墙及肩     
这则掌故出自《论语·子张篇》所载子贡的一段议论。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对朝中的其他官员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子贡从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官员那里听到这话,便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用晚上的时间重读《论语》,领悟先贤的智慧。读到了《先进》篇中一节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说子张(颛孙师)与子夏(卜商)谁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头了,子夏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接着又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子张比子夏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过分与保守同样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过犹不及”。我做老师已有36年,代入感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自己的学生臧否人物、探讨为人处世之道的情境仿佛就在眼前。“事情做不到位和做过了头都不好”的道理也没有因为漫长岁月的蹉跎而失去启迪人心的作用。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当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比“过犹不及”更恰当的了,一“过”一“不及”。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孔子的道德观,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正统的道德理念。殊不知,在孔子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中,他还有不少鲜活的另类的道德观的体现呢! 其一:春秋时期的鲁国,曾制定一项法律规定——凡鲁国人到别国旅游,如果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做奴隶的,可以先用自己的钱赎回这个奴隶,再凭赎买奴隶的收据回鲁国向官府报销。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到齐国游学,见到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回这个奴隶,回国后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此事传扬开去,鲁国人纷纷称赞孔子的这个学生品德高尚,为了他人和国家,甘愿减损自己的钱财。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感到  相似文献   

15.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世代传颂的尊师佳话,至今仍广为流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开创了我国育人先河。他在山东曲阜创办第一所学校,讲学育人,历代尊称他为“圣人”。清康熙皇帝曾亲临曲阜,拜谒孔圣,并题赠“万世师表”的金匾。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对自己的老师一贯尊重。当时,鲁国有人抬高子贡,贬低孔  相似文献   

16.
有文有武     
<正>小故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随孔子一起去参观十二月合祭百神的祭礼。参观完后,孔子问子贡:"你觉得快乐吗?"子贡答道:"一国的人都高兴得像发了狂似的,可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快乐的。"孔子微笑着说:"辛辛苦苦工作百来天,用一天来尽情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呢,不是你所能理解的。每天紧张劳作却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语文教育的种种争辩,我常常会想到“子贡问时”的传说。也就是“三季人”的故事。 说的是子贡在院子里洒扫,外面忽然进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人。绿衣人拉住他问:“你是孔子的弟子,那么,你可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子贡笑着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不对,一年只有三季!”绿衣人抢白道。“一年明明有四个季节,你怎么说是三个呢?”子贡与他争辩起来。  相似文献   

18.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又称孔老二.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内乱,逃亡到鲁国落了户.后来孔子父亲孔纥做了鲁国的大夫,成为鲁国人.孔子从小就打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烙印.他童年嬉戏常常模仿着奴隶主贵族祭祀的礼仪.他笃信“天命”,缅怀“先王”,形成了保守复古的反动思想.孔子青年时代曾在鲁国做过两次小官:一次叫“委吏”,是替奴隶主管理仓库和粮  相似文献   

19.
人情味十足的孔子世人心目中有两个孔子:一个被人神话了,另一个很"世俗",人情味十足。一天,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了,孔子站在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还不到禹的三寸。憔悴颓废的样子,好像一条有丧事人家的小狗。"子贡把话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道:"外形上的描写,微不足道。然而  相似文献   

20.
王兰 《湖南教育》2014,(3):28-29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什么意思呢?讲的就是子贡提出要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就对他说:“赐(子贡),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孔子对于仪式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学校有许多针对师生的仪式,但毋庸讳言,为了仪式而仪式的比较多,也就是“把仪式混同于形式”。古今教育的事例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仪式是必要的,其蕴含的教育功能是巨大的。我们策划这一主题,希望能引起校长们的注意:学校仪式,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