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表是古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其中的名篇。诸葛亮为何出师而且上表呢?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为实现刘备的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建兴五年(227),他出师伐魏,以图中原,临行上表后主刘禅,要求后主亲贤远佞,励精图治,以巩固和扩大蜀汉的事业。文章情辞恳切,不求华艳,字字句句都从肺腑流出。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篇里曾赞扬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寒假备课,浏览清人总集,得有关《出师表》的评论数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公元 2 2 6年 ,魏文帝曹丕病死 ,子曹睿即位为明帝。消息传到成都 ,诸葛亮认为北伐时机到来了 ,决定北伐 ,《出师表》是其出师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 ,这年为公元 2 2 7年。因为数年后他又上一表 ,为区别起见 ,称为前、后《出师表》。自古以来读者莫不感叹诸葛亮在其中表达出来的誓死伐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精神。古人云 :读《出师表》而不泣者 ,非人也。然而 ,众人却不知这前后《出师表》实乃诸葛亮心病的流露 !(刘备白帝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 ,刘禅要是“不才” ,你可以“自为成都之主”。这话与其说是对诸葛亮的信任 ,不如说是…  相似文献   

4.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北伐中原,临行前给刘禅上了《出师表》,称为《前出师表》。陆游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此文历来被认为是表中的典范,千百年来,诵之者不绝。其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尤见耿耿忠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该句  相似文献   

5.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章分析形势透彻,说理明白晓畅,语气委婉恳切,感情色彩浓厚。是文言文中的名篇。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占据四川,内政、外交、军事全由诸葛亮计划。刘备临死前,遗嘱太子阿斗继位,诸葛亮辅政。刘备死后,便由他担负起蜀国军政大事的全部责任。诸葛亮治蜀,在外交上,主要是巩固蜀吴联盟,共同抗曹;军事上主要是巩固襄樊和汉中两大军事基地,以两个大拳头摆在曹魏前后,等待时机成熟,即以钳击之势,攻取洛阳,而东吴则侧击徐州。为了大举北伐,必须巩固后方。因此诸葛亮的内政方针是着  相似文献   

6.
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对于蜀汉来说是极其不幸的一年。执掌军政大计的托孤重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在五丈原北伐军中猝然长逝了,就在诸葛亮的尸骨未寒的退军途中,丞相参军长史杨仪与征西大将军魏延又发生了火并。  相似文献   

7.
假如后主刘禅不是一个先天不足的阿斗,那么在出师北伐之际,诸葛亮也许就不会劳神费力的奏请《出师表》了。正是由于刘禅的先天不足等原因,诸葛亮才放心不下,特地呈奏《出师表》,以便后主刘禅照表行事,方才  相似文献   

8.
析《出师表》的表达艺术教材研究JIAOCAIYANJIU湖北\宁胜初韩恩莲“表”是封建社会臣属对君主陈述事理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亲率大军北驻汉中,临行伐魏之际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刘禅是昏庸无能之君。在此4年前,即公元224年,...  相似文献   

9.
“出师一表真名世”,这是诗人陆游对诸葛亮《出师表》的赞扬。其实诸葛亮写此表时,何尝想到“名世”。《出师表》的名于世,应该是后来的事。在诸葛亮自己,当时他心目中的读者只有一人.就是他的少主划禅。从这个特定的语境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何以一篇“出师”之“表”,对出师本身只用了很少的几句话匆匆提及.却用很多的篇幅对这位少主谆谆教诲.又用不少篇幅诉说自己受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出师表》一课的释题中,有这样一句话:“《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准备出师北伐曹操时写给蜀国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的。”“好凶”一词,课本注释为“指曹丕”。《语文函授》七八年第一期《〈出师表〉备课笔记》也说:“他(指诸葛亮——笔者注)在文中把曹操称为‘奸凶’”。这些注释,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  相似文献   

12.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师北伐前针对蜀汉政权内政外交的严峻局势,通过《出师表》对后主刘禅阐明了出师的原因和人事安排,以及对后主的担忧和劝戒;《出师表》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结构完整,流畅自然,不但是表章学的精粹,也是名的散名篇。  相似文献   

13.
谈《出师表》的潜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上伐魏之前,向后主刘禅进表陈情,这就是为陆游盛誉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前出师表》(以下为和教材标题一致,一律称《出师表》)。后世读者感于诸葛亮的真情切意之余,对其主旨,形成了这样的定论:表文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相似文献   

14.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对人才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晚年,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春,由成都率兵北上,屯驻汉中。以汉中为根据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在武功五丈原止,前后八年,基本上都在汉中活动,所留遗迹颇多。这些遗迹,虽然历代史志多有记载,但多略而不详,且互有异说,记载歧出;加之,年湮代远,地名更变,要想确定古名在今天什么地方,殊非易事。我因职司汉中地区文物考古,对诸葛亮当年活动的遗迹,多数曾作实地勘察,并汇集所见之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讲《出师表》,总要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赞美诸葛亮。而“鞠躬尽瘁”一语的出处,是在所谓的“后出师表”。既然有“后出师表”.那么也得有“前出师表”啊?“前后出师表”,对学生总得有个说法。先说“前出师表”。“前出师表”,就是现行教材上选用的《出师表》。因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提及的,所以,从问世到现在,真伪问题基本上未起纷争。该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前。  相似文献   

17.
建兴六年(228年),蜀将马谡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演了一场空城计,退兵汉中。一日,诸葛亮在帐中与蒋琬谋划治军之策,忽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懿引兵15万,正向汉中挺进。”军情紧急,诸葛亮传令召集众将,齐来帐下议事。两小时后,黄忠、赵云、杨仪、王平、姜维、魏延、高翔、邓芝、马岱、关兴、张苞才来应卯。诸葛亮作过敌情分析和战事动员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蜀书》“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的关键人物吴懿,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遽逝五丈原之际的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较为复杂;同样因为《蜀书》“不为传”,而被后世的三国史论忽略、遗漏。  相似文献   

19.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针对朝廷时弊对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文章总结了蜀汉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的“亲贤臣,远小人”,表达了作者誓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字字句句透出了诸葛亮一片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拳拳报国之心。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中原曹魏的实力最强,而蜀汉最弱。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建立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后,诸葛亮一边亲自带兵征战中原,“兴复汉室”;另一方面又针对内政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主张“开张圣听”、赏罚分明、谨慎…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刊有《“不知所云”的误用》(以下简称《误用》),文章认为“不知所云”是指“说话人语言紊乱或空洞.而不是指听话人没有理解或不能理解”。因此.“‘不知所云’前是不能加‘令人’二字的”。笔者不揣浅陋.也来说说“不知所云”的用法。 据笔者考察,“不知所云”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自己的话“不知所云”——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不知所云”源白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在北伐中原出师之时,诸葛亮上表刘禅,分析形势,劝导后主,陈述己志,全文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浓烈.行文百转干回,情之所至,笔之所至.说“不知所云99显然是自谦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