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实验教学也是如此,如将实验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  相似文献   

2.
陆佩红 《生物学教学》2005,30(11):47-49
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说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事实上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将实验过程、步骤、方法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实验的原料、器材一应俱全,学生无需多加思索,按照预设的过程即可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3.
一、滑过现象的解释德波洛的"注意滑过"认为:从A处到B处,驾车者常常因为车速过快而忽视了路旁还有一个C点(尽管C点有一条更好的路通向B),从A到B的路越顺畅,C点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注意的滑过现象。事实上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过  相似文献   

4.
“滑过现象”源自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Edard.De.Bono)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丽的C地;由A到B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滑过现象”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时,往往会因为车速太快,忽略了途中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C地被忽略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滑而过”的现象不仅  相似文献   

6.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自然顺畅,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此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7.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自然顺畅 ,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 ,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 ,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 ,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 ,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 ,此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8.
洪艳萍 《考试周刊》2014,(49):134-135
<正>"滑过现象"来源于英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关于思维训练中"注意滑过"的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当我们驱车从A地到B地欣赏美景的时候,常常会因为车速太快,而忽视了途中风景更美的C地,由A地到B地的路越顺畅,忽视C地的可能性就越大。"化学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顺顺畅畅,则学生无需花费多少心力,即可一蹴而就。这就容易使许多具备探索价值的内容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将其  相似文献   

9.
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自然顺畅,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此现象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王威 《中学物理》2023,(21):29-32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遇到的多种障碍,对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物理情境设置、探究性实验器材的选取、探究性实验教学评价方式以及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等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动量与能量     
《中学生阅读》2005,(1):8-11
例 下图中,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滑块B相连,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弹簧处在原长状态.另一质量与B相同的滑块A,从导轨上的P点以某一初速度向B滑行,当A滑过距离l1后,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紧贴在一起运动,但互不粘连.已知最后A恰好返回到出发点P并停止.滑块A和B与导轨的滑动摩擦因数都为P,运动过程中弹簧最大形变量为l2,求A从P出发时的初速度”v0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教学任务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勿需费多少心力就可一蹴而就,使许多精彩的内容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稍纵即逝;或教师设置了"障碍",然而学生无法领会,有时教学进程过快,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致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在无形中"流失",我们不妨称之为教学上的"滑过现象"。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3.
学完有理数 ,我在家里复习 ,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数轴上三点 A、B、C分别表示有理数 a,1,- 1,那么 | a 1|表示 (   )(A) A、B两点距离 .  (B) A、C两点距离 .(C) A、B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 .(D) A、C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 .从“距离”去试验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 ,可依然想不  相似文献   

14.
点拨 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析 点P从A点出发沿A→B→C→D的路线做匀速运动,关键点为B,C,因此运动路程应当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利用D IS可以测速度和其强大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设计了“力一定,位移加倍,从而功加倍”的实验。1设计思路如图1,将一长木板(可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木板)侧面标上等距离标记或固定一标尺,如图1O、A、B、C、D……等点,并垫成斜面。让小车在斜面上分别从A、B、C、D等  相似文献   

16.
路政建设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道路并非越直越好,适当增加转弯是一种科学的做法,原因在于笔直的道路往往促成车速太快,"一滑而过"的效应不仅造成路边"景点"的流失,而且削弱司机的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并滋生其惰性心理.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将教学过程设置得面面俱到、自然顺畅,学生无需多加思索,即可一蹴而就;或者即便设置了"障碍",但由于教学进度太快,没有留下跨越"障碍"的余地,也就容易使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无形中"流失",此现象称为教学过程中的"滑过"现象.  相似文献   

17.
题目 如图1所示,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滑块B相连,滑块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弹簧处于原长状态,另一质量与B相同的滑块A从导轨上的P点以某一初速度”。向B滑行,当A滑过距离L1时,与B相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紧贴着一起运动,但互不粘连,已知最后A恰好返回到点P并停止.  相似文献   

18.
学完有理数,我在家里复习,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数轴上3个点A,B,C分别表示有理数a,1,-1,那么 |a+1|表示(  ).                   (A)A,B两点间距离     (B)A,C两点间距离 (C)A,B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     (D)A,C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 从“距离”去试验,我思考了很长时间,可依然想不出,翻开答 案,正确答案为B,我百思不得其解.无奈之下,我勇敢地给老师打 了电话,老师只说了一句话:“用数轴上两个具体点的距离去试 试.”我开始仔细…  相似文献   

19.
几何的研究对象是图形.读图、画图及计算是学习几何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培养读图、画图与计算能力呢?一、读图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学会对同一图形用多种不同图1的说法来表述如图1中图形可采用下列不同的说法:(1)A,B,C三点依序在同一条直线上;(2)点C在直线AB上,且点B在A,C之间;(3)直线A B经过点C,且点B在A,C之间;(4)点C在射线BA的反向延长线上;(5)以B为顶点,以B A,B C为边的∠AB C是一个平角;(6)线段AB+BC=A C;(7)线段A C-AB=BC.这样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同一个图形的训练,可以训练自己…  相似文献   

20.
例1 两两相距均为a的三质点A、B、C,从t=0时刻开始分别以相同的不变速率口运动,运动过程中A的运动速度的方向始终指着当时B所在的位置,B始终指着当时C所在的位置,C始终指着当时A所在的位置,试问:三质点何时相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