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进入20世纪后,教会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批的教会中学和大学建立起来,学生人数也大量增加,教会办大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20年代中国发生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向中国政府注册立案。抗日战争中,教会学校的规模有所减少.到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教会学校被取消,结束了其在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教会学校虽然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一部分,但它客观上起到了为中国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教会职业教育西南师大教育系黄立志在近代中国,教会办学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一应俱全自成体系。除普通教育以外,还有职业教育。它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教会学校教育制度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会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本世纪初民族资...  相似文献   

3.
晚清学部对于教会大学的基本立场是"无庸立案,不给奖励"。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担心教会大学的毕业生不能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国家服务,所以不愿承认;二是因为担心引起外交纠纷,且已有大量的教会人士为我所用,所以不可拒绝;三是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期望国家自强之后再解决教会大学立案问题;四是借鉴日本对于本国教会学校的不干涉政策。其目的之一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外语教育产生于教会学校,特别是中学,到清末民初已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本考察了民国时期教会中学英语科教学不断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其师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状况,试图探讨出教会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会中学自身的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后出现的"立案"运动,是教会学校中国化、世俗化的转折点.与当时其他许多教会学校在"立案"问题上的时抗、抵制、讨价还价不同,辅仁大学对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两次"立案"都非常积极、主动.国民政府提高私立大学、教会学校的立案标准,既加速了辅仁大学的中国化进程,也促成了辅仁大学的超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把教育学科作为最早设置的学科之一,主要原因是教育学科不仅有利于传教士推进基督教传播、满足教会学校对师资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教会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学科设置后迅速崛起,形成了若干基本特征:一是学科弥漫着宗教色彩;二是学科关注中国教育现实问题;三是学科率先导入并推行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百年留法     
艾洛 《留学生》2014,(8):11-11
中国的许多高校前身是教会学校,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但中国人其实在海外也办过大学,这唯一一所海外中国大学,就是曾经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里昂中法大学。  相似文献   

8.
燕京大学     
《教师博览》2008,(1):20-20
燕京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4个美英基督教分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1949年以前.中国共有14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昊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0.
宗教教育是教会学校的基本特征,随着教会中学世俗化的不断发展,其宗教教育目标也经历了培养宣教师、培养基督徒人才、培养有基督化人格的人才三个阶段。立案以前,宗教课教学曾是教会中学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立案以后,则为以青年会为主体的宗教团体及宗教课外活动所替代。教会中学的宗教教育对基督教传教事业、教会中学生的成长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与近代中国教会教育(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近代中国新型学人群体的杰出人物,青少年时代曾长期地接受着教会学校教育的熏陶,且一度“成为一个基督徒”。在探讨教会学校及教育产品究竟在近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应,以及教会教育的“中华归主”的目标实现的程序如何,无疑他是一位极富代表性和颇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2.
清末教会学校师资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共始终,因而构成为近代教育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宏观研究早已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果,而微观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对清末教会学校——主要是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师资状况作一番历史的回顾和分析,以对近代教会教育史研究尽绵薄的  相似文献   

13.
教会学校作为帝国主义对华教育扩张和控制中国教育的工具,其文化侵略的色彩甚浓。早期的教会学校为迎合中国人的心理,部分也称书院,但实际也传授新学。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的教会书院,山东省共有6所,主要集中于青州、潍坊和青岛。山东教会书院对山东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会学校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教会女校对中国近代女性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近代以来教会女校的教导,让福州女性开始打破传统束缚,积极走向社会,改变了旧时的婚姻观,努力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教士的到来使中国人认识了西方世界。在中国的教会英语教学大规模开展以前,中西间存在较大的隔阂和误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是外国传教士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中国学生开展的英语教学。它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乃至中国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探讨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图式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晚清西方传教士创办教会学校的目的:一是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二是传播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教会女学的创办开创了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的先河、改变了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晚清教会医学校的创办促进了中国西医学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早期的西医人才。  相似文献   

17.
教会学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对华侵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会学校的创办客观上也促进了浙北教育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其他方面的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中的教会女学还起到了开化中国妇女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教会学校因"毋庸立案"而自由发展,民国成立之后,伴随着科学主义的盛行和民族意识的高涨,国人要求教育和宗教分离,反对将宗教课程列入必修课,并迫使教会学校向政府立案,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在收回教育权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规程和行政条令,将教会中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管理人员构成日益本土化。在此过程中,学校与教会间的经济联系也不断减弱。至20世纪30年代前期,教会中学基本完成了去教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