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文章讲述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战争的丑陋、残酷和对爱情、理想的摧残。亨利在战争、爱情和死亡方面表现出的虚无主义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性格缺陷方面的原因,反映了海明威20年代迷茫的人生观、虚无主义思想和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最重要代表作。生命意识和死亡情结,是海明威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的诗意所在,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在海明威的死亡观中,他认为死亡是人类永远也无法逃避的事实以及死亡是人类逃避各种不幸的手段。海明威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不断地表述了他的这两个观点。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映射。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笔下的“悲剧英雄”,体现出的是西方悲剧人物的个体特征,西方悲剧中,单个的人物试图与所有的形象对立、斗争,而自身愿意承担一切后果,甚至个体的毁灭,如俄狄浦斯、哈姆莱特等,海明威笔下的英雄也体现出这个特点,如放荡的巴黎青年以个体身份对抗战争、亨利以逃跑的方式对抗战争、乔丹自身走向死亡、桑提亚哥独立与鲨鱼作战……这种个体性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自律性,这是海明威与西方紧密关联之处。所以海明威笔下的悲剧人物既具有西方现实感又具有东方道德感,而其悲剧效果的含蓄与中和则有更多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几部代表性的小说及其成长经历的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及其悲剧性格的成因。本文作者认为,海明威的悲剧性格是来自其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并为其悲剧人格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而消极、悲观、厌世的世界观在与“硬汉子”精神的交织综合作用下反过来又导致了海明威悲剧人格的形成。最后,通过重新审视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悲剧人格,我们不仅能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其人其事,也加深了对其作品内涵的探幽与解构。  相似文献   

5.
论海明威“准则英雄”的独特魅力及其悲剧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西方学史上堪称一代宗师,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悲剧人生故事已完全溶入他的悲剧艺术创作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海明威式悲剧英雄,成为美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海明威的悲剧英雄,人们亦称为“准则英雄”,或日“生命英雄”,其特点:一、关注个体生命的律动与命运;二、注重个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死亡是海明威笔下反复出现的主题,从“体验死亡”、“认识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可以透视出海明威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敏感和偏爱。同时结合海明威对待生活的强的态度,我们还可以阐释海明威作品中学和精神异形同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死亡和海明威的生活与创作有一种不解之缘。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人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和反抗,促使他对人的生存环境及生存和死亡的关系进行思考,促使他去探索人类的前途命运。本文从丑、崇高和悲剧三个方面将海明威对死亡之美的追求加以阐述,从审美的角度审视其死亡主题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评价各说一词,但总体上有两种相反的观点:要么是美丽、温顺的“天使”,要么是具有破坏力的“妖魔”。但细读文本笔者认为作家在凯瑟琳这个女性人物身上不仅表现了作家本人的悲剧人生观,而且体现了他在其他作品中在男性人物身上所一贯表现的硬汉精神和英雄气质。  相似文献   

9.
悲剧思想和死亡的主题是海明威小说创作的核心内容。他在两次大战中所体验的感受形成了其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悲剧思想,这种悲剧并非完全意味着死亡和毁灭,而是寓意人们从悲剧和死亡中看到幸福与生命,看到光明与前途,看到和平与快乐。  相似文献   

10.
陈德玮  肖程 《现代语文》2006,(10):30-30
什么是悲剧?“悲剧是人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曾苦伤心不曾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读李商隐的咏物诗,激荡心灵而难以挥去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痛苦”中流露出的诗人悲剧性命运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海明威笔下英雄失败、死亡的命运悲剧,揭示了现代主义者对于未来的深层悲观心理以及人类永不休歇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个人遭际、感悟与时代困境,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形成了悲剧人生观,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与“苦痛”,解脱之道在于“艺术之美”。其“境界”、“眩惑”、“古雅”、“悲剧’’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生活“真”与“自然”的反映,与其悲剧人生观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人类无法超越的悲剧,也是海明威作品中的永恒主题。通过描述主人公们面对死亡由恐惧到坦然,再到超脱与神往的过程,海明威力图证明:只要以非凡的勇气同死亡相抗衡,就能在精神上超越死亡,从而达到肉体毁灭后精神上的永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通过对故事背景、父子对话、孩子的死亡恐惧心理和软弱心理的分析,揭示海明威作品的“真实”特色。对小说所表达的“真实”的理解有助于读者触及海明威作品“冰山”的水下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对死亡的高度关注贯穿了海明威创作生涯的始终。他通过对死亡的艺术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及历史的关注和思考。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的形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极其丑恶、不具任何审美价值;另一类则是可以转化为美的意象。海明威还通过笔下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死亡的崇高之美,论述了死亡主题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16.
悲剧性思想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成因有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他的悲剧性思想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死亡情结、迷惘意识和独特的硬汉精神。然而海明威的悲剧绝非等同于悲观,因为他的悲剧中蕴含着美学思想,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幸福与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海明威以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著称于世。这些“硬汉”形象的共同之处是冷静而“优雅”地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甚至欢迎死亡。但他《海流中的岛屿》因未完成,长期以来一直为评论界所漠视。事实上,本作品中的主人公托马斯.赫德森也有“硬汉”们所共同具备的一些性格特点:意志顽强、感情内敛,冷静地对待死亡。  相似文献   

18.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通过主人公亨利的悲剧,可以看出作者深刻的反战思想,以及其对人生的悲观失望,对死亡的恐惧及无能为力。这样的反战思想和死亡观是海明威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悲凉命运作家”的代表。本文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探求了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对其作品思想性和人物刻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笔者试图以“过分追求”的悲剧模式为切入点,对海明威最重要的一篇小说“老人与海”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人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我,注定要不断追求,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人生的偶然性规定人无法掌握追求的限度。所以过分追求的结果只能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