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位于大凌河畔的古营州(朝阳),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东北,东北亚与中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在隋唐时期,营州由于地理优势的明显与多民族的开发,使其一度成为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的核心。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天的朝阳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墓葬,截止到2010年为止这一地区隋唐墓葬发现的数量多达205座之多。我们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琳琅满目数以千计的各类随葬品中,透视出曾经辉煌和灿烂的文明印记。梳理和综述这些研究成果,便于我们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营州究竟处在怎样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影响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流域文明史中,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在三燕、北魏、隋唐时期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文明中心。朝阳地区保存下来的丰富的历史遗迹和遗物所表现出历史风貌,具有独立的地域特征,朝阳在历史上具有兼容并蓄的人文地理性格。文章通过对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来说明朝阳地区是东北历史研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地域。  相似文献   

3.
唐代营州不但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而且还是联系东北少数民族的中心地带,尤其是唐在营州设都督府和平卢节度使后,营州就成为唐管辖东北少数民族的军政重镇、东征高丽的后方基地、东北民族融合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中原王朝对其不断进行册封。通过梳理这些册封史实,总结两汉、南北朝、隋唐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册封”所呈现出的各自特点,从中展示中原王朝与高句丽政权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区划建制促成东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最初交流、融合;"循州"和"惠州"州、府行政建制,则对隋唐和两宋时期东江文化的不断深化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稳定性,制约和影响着东江文化开放、包容、创新性特征的基本形成;民国初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东江地区行政建制的多样化,影响到东江文化新内涵的产生形成。  相似文献   

7.
晋江流域东晋南朝墓葬是研究泉州地区唐代以前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组合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墓主是西晋末以来南迁的中原汉人,墓葬分布显示出以丰州为中心的聚落结构景观,家族墓地制度流行,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东晋南朝时期对晋江流域的开发,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泉州唐宋时期成为世界著名的通商港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隋唐时期河西地区内迁的回鹘──兼论甘州回鹘的渊源刘再聪回鹘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接触甚为密切,曾有大量的部族内迁,在内地偏北地区放牧居住、繁衍生息。通过与中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本族的封建化进程和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通过两汉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认可、魏晋中原王朝对高句丽诸王的册封及隋唐对高句丽的册封与征讨,论定高句丽族是中国东北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国是中国边疆地区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它与中原王朝的矛盾属于国内民族矛盾性质。  相似文献   

11.
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与中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之际,高丽侵占辽东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恶化。隋朝统一全国后,强盛的中原王朝不能容忍高丽桀骜不驯的表现。在公元六至七世纪,隋唐王朝积极展开对高丽的军事外交活动。其经营高丽的策略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隋唐王朝达到了它的战略目标,客观上推动了东北亚国际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辽西地域处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r-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重要场域。朝阳为三燕古都,宁城为辽代中京,承德为清代陪都,都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这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农牧交互转换。辽西地域多元文化因素荟萃,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诗书之路辽西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民族一文化廊道,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变迁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标本,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古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距今5万年以前的古人类遗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而到了3万年前后则逐渐北移。到目前为止,在黑龙江流域所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迹,主要是沿着黑龙江流域而分布,这种分布一直延伸到黑龙江下游乃至阿留申群岛一带。这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的遗迹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年代递减。人类到达美洲大陆的时间并非是从哥伦布开始,而东北地区的古人类才是最早到达美洲大陆的人群。东北地区早期人类的文明曙光则是发生在一万年前后。实际上,中国东北地区的早期人类的足迹和文明的曙光,对东北亚地域乃至美洲大陆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在历史上受到历朝历代的高度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确立之后,所具有的东北边疆、边缘的意义,还与中国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地理方位的哲学理念相关。中国东北是具有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特殊区域。1858年是中国东北地域格局发生重大转换的转折点。中国东北的文明诞生、文化移动、民族迁徙的历史具有跨国性、跨区域性的特点。按照流域文明的分布。东北的历史空间可划分为:黑龙江流域、辽河流域、鸭绿江流域、图们江流域、大、小凌河流域五大流域文明区。在五大流域的空间中有东胡系统、肃慎系统、减貊系统、汉人及其他民族等五大民族体系。这些民族在上述五大流域中建立了若干个方国、王国和帝国政权。由于受国家政治倾向和民族情绪及民族意识的影响。东北亚诸国在中国东北历史问题上有着不同的历史观。我国当代进行的大清史编修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东北历史与现状研究工程、东北属国研究工程,以及正在进行的各项东北经济振兴建设工程;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东北历史空间的现实与未来的变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考古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文化遗址和墓葬遗迹而展开的,对它的研究需要认识到两个方面:一是这一时期的考古文化的特殊性,它是由燕文化、北方文化、中原文化三者的交融而形成的;二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属于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一部分,要结合中原青铜文明的特征来分析.同时通过对文化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有全新的认识,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北京考古史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隋唐时代不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而且是我国多民族统一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阶段。黠戛斯 (Kirguises)即契骨 (Kirghis)族几经曲折 ,终于称雄于蒙古草原 ,并同中原王朝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秦通蜀、置五尺道、设置官吏到唐朝对南诏的统治,这些史料都表明云南地区和中原王朝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查尔斯.巴克斯在《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一书中认为云南和中原的联系"非常稀疏"、直到1253年蒙古军队的入侵"云南的独立才第一次结束"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18.
就地理和文化意义而言,华夏的"中心"与"边缘"相处模式值得深究,虽然"羁縻"成了牵制者与被牵制者关系的主线,但却表现为从"笼络"到"约束"的发展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历代中原王朝对云南的心态、手段、政策等方面,纵向缕析"中心"——中原王朝对"边缘"——云南的经营思想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历朝历代所采取的不同经营模式以及与此相应的经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