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勇 《金秋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2.
麻勇 《今日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流派,以"仁、礼"为核心内容。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我们大力推行人文化教育的今天,将孔子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是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的。在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创立"仁学",其"礼"、"乐"思想也是贯穿在仁学体系之中,与"仁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本文旨在探讨孔子创立"仁学"以及"仁"与"礼"、"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桂永锋 《科教文汇》2011,(31):145-147
孔子体育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体育思想的重心是"寿"。孔子倡导体育"载道",为了政治,为了教化,他不但教授体育,而且躬身践行;但是,如果体育不合"仁"、"礼"、有悖孝道,他是坚决反对的。像孔子的其他思想一样,他的体育思想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存。  相似文献   

6.
史黛音 《科教文汇》2013,(10):91-92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仁"学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体现了"爱人"和"忠恕"的统一,并且与"礼"共同构成有序和谐的社会伦理模式。笔者从人际关系和谐、生态和谐、德治社会等方面阐述了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力求为创建当今和谐社会寻求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段红 《情报探索》2008,(12):16-17
文章认为,构建和谐图书馆,必须推行“仁政”,广施“仁爱”,“仁”与“礼”互补为和谐图书馆之保障。  相似文献   

8.
论语与做人     
《论语》的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学说;贯穿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社会安宁的基础是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理想是仁道的推行:治国方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出发点、目标、手段都在教人做人.  相似文献   

9.
姜天堃 《科教文汇》2009,(4):110-110
“和”与“仁”一样是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以身作则”等都体现了“和”这一思想。素质教育在现代教学中提倡以人为本,“和谐课堂”从现代教育方法上更好地诠释了孔子的“和”思想与其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其主流而言,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尚书》说:“民为所欲,天必从之”,说的是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意愿。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的孔子,更是重视人的因素。他提出“仁”的概念,建立了“仁学”。据统计,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有104处之多(也有人认为109次),而“礼”字出现15次,“天”字出现20次,“天命”只出现3次。可见,讲得最多、解释得最多的是“仁”。  相似文献   

11.
颜静 《科教文汇》2009,(25):223-223,229
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和孟子是诚信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试从“信”、“仁”、“义”等几个方面比较孔孟诚信思想,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塑造诚信思想。  相似文献   

12.
莫楠 《科教文汇》2009,(25):221-222
《论语》中的“器”出现的次数不多,却有深刻含义,包含有代表技能技巧和作为“札”的代表的两种意义,后面蕴涵着强调个体性和强调“札”的价值的重要思想。将这两种“器”相比较,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个体性和“礼”的关系及孔子对于个体性的看法:既重视个体发展,同时又应当用“礼”来规范个体性。  相似文献   

13.
田湘红 《科教文汇》2012,(28):200-201
“正名”是孔子阐发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阐述了其涵义.即“正名”是为社会成员立规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良性运转。为实现“正名”,孔子提出了两种路径:一为根本性的路径,即礼;一为辅助性的路径,即政、刑。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许多思想家高举“复礼”旗帜,使得礼学在孔子、孟子、荀子的大力发展下正式确立了地位。此后,礼学渗透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渗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礼对汉族文化的形成有过巨大的影响并且礼在现代还有它存在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有关礼的阐述来分析先秦的礼学。  相似文献   

15.
李晓 《大众科技》2008,(3):145-14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推行的治学之道,系统科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借鉴孔子的思想与方法并结合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科学的英语教学之道。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为实现其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建立起了以“仁”为理论基础,以“礼”为上下制约机制。以“人才”为实现途径的政治思想体系,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和吏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观点,直至今天,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剔除腐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建华 《科教文汇》2014,(7):117-118
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础,而社会中腐蚀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需吸取儒家美学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提高情操。  相似文献   

18.
陈良琨 《今日科苑》2007,(12):156-156
孔子思想一直是世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论语》所表达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体现,研读《论语》,感悟孔子的治国方略主要有:仁治,礼治,德治,孝治,名治,贤治,诚治,育治和革治。  相似文献   

19.
胡纯华 《科教文汇》2008,(26):211-212
孔子的“仁学”管理思想长期占据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国家统治和社会教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仁”的维度。对儒家管理哲学做个梳理,探讨儒家仁学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与做人     
《论语》的基本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人生学说;贯穿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社会安宁的基础是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理想是仁道的推行;治国方略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出发点、目标、手段都在教人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