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止,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3.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本文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命意识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指出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主张高校德育应回归本真教育,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学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具体表现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思潮和观念的激烈碰撞,转型期社会道德失范和无序,实用功利主义教育的流弊,“90后”学生自主意识的挑战。大学德育要走出困境,应从理念转化、内容整合、策略调整来实现优化,并从宏观表述范式向微观关注范式转化、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将生命关怀作为大学德育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生命是德育的逻辑起点和本体论依据,德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升华,因此德育具有生命性。德育的生命性体现在德育主体、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功能、德育实践等方面。德育的生命性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德育生命观,使德育返璞归真,实现德育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的重要维度:生命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丰富生命社会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促进温馨融洽的主体间性校园人际环境的形成、促进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生命化德育认为生命既是德育的原点也是德育的终点,更是超越知性德育的现实需要。生命化德育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生命意义,关注人生幸福,关注生活世界,关注苦难体验,关注道德事件。生命化德育是成全生命的德育,让生命在德育中诗意地栖居,是生命化德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德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在社会生活和教育理念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学校德育也应完成自身的范式转换,即由以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转换为生活德育的范式。这种转换包括德育目的、内容、过程、思维和主体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卢卫平 《湖北教育》2003,(19):17-17
知识经济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新时期的学校教育改革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空泛的传统德育观念逐渐为个性化、生活化乃至生命化的人本德育、生活德育和生命德育所代替,关注学生的生命本身,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已日渐成为关系学校德育成败,左右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乃至决定国民素质优劣的重要因素。 生命至上(生活的美、生存的美、生长的美),生活至  相似文献   

11.
当代学校德育生活向度的弱化是德育失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而儒家德育却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生活向度。以儒家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为借鉴,探寻学校德育回归现实生活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德育应该坚持"生活世界"与"道德世界"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内外互动;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双向引导;坚持"行为锻炼"与"言语说教"的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2.
李菲 《教育学报》2006,2(6):85-90
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3.
苗成彦 《中国德育》2007,2(10):39-41
山东省沂水县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整体规划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构建了以注重基础、贴近生活为内容的道德教育新机制、美德文化资源的整合机制、道德教育生命体验机制、道德接力教育机制以及政府统筹、一元多维的科学评价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德育工作的和谐机制,实现了教学与育人的和谐共进和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5.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张世爱 《中国德育》2007,2(7):11-13
生命与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育、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更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梳理和领悟这种内在关系,找到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应然的角度论证在价值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对教育、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