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道出了成功的真谛一一希望就在路上,坚持就是成功。  相似文献   

2.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它出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3.
[命题]《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点拨指导]从命题的要求看,应写成议论文体;从所提供材料的含义看,是说有没有希望完全取决于自已的奋斗和努力。“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  相似文献   

4.
走在路上     
“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走在路上,本身就是追求。例如去远方或求学,或求职,或求生;走在路上,前不见终点,后不见家乡,孤独么?寂寞么?你作出的深刻的回答:“我感觉到了人生的价值、意义,走在路上,就是永恒的追求,永恒的价值,永恒的燃烧。”走在路上,这是青春活力的充分体现,这是  相似文献   

5.
李丽娟 《河北教育》2009,(10):44-45
1.循序渐进。符合学生阅历。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6.
三、从有感情地朗读到体悟文章背后的意思在语言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阶语义。所谓二阶语义就是潜藏在表层语言形式背后的深层次的意思或道理。比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说的“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里,“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字面上所说的可以算作一阶语义,而潜藏在这一语言形式背后的“希望是需要人去为之奋斗的,奋斗的人多了,就一定能够冲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就是由字面意思生发出来的“二阶语义”。那么,人是怎么从对一…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常常把议论汇入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中,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可以这样说,恰到好处的议论,是鲁迅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这个手法的成功运用,可以有如下几个作用。首先,有助于表达或升华作品的主题思想。这种议论,往往出现在人物命运已成定局、故事情节结束之后,使主题思想更加深沉,更加哲理化,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如《故乡》的一段议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和闰土“隔膜起来”,宏儿和水生却“一  相似文献   

8.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品味文章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品味矛盾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蕴意颇丰的句子,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②暮蔼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刘庶凝《〈还乡梦〉自序》)例①中,“希望”为什么会“无所谓有”,又“无所谓无”呢?实际上,这…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末开课。如讲授《故乡》这篇小说,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今天学习《故乡》这一课。‘我想: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众多走路者中,鲁迅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之一,让我们踏着走路者的脚印慢慢地沿‘路’欣赏鲁迅先生的《故乡》吧!”学生刚看完课文,我就发现许多学生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是他们对我开课的话语的回应,看来他们已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借用文末析课。在全班学生刚读完《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时,我就借用文末一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同学们,请看课文…  相似文献   

10.
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名作《故乡》最后一段:我在蒙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相似文献   

11.
王广清 《学语文》2002,(1):29-31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遍。”因而抓好文章的结尾同开篇一样重要,高明的作者在结尾时都很珍视最后一次亮相的机会,出好最后一记重拳,力求产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给读者留有回味的空间。那么我们在平时特别是在高考竞技场上如何展示这“最后一击”呢?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佳作的实例阐述之。 一、含蓄蕴藉心智 明代许榛在他的《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即结句应含蓄耐人寻味。鲁迅先生的《故乡》即是很好的范例,其结尾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这种启人心扉式的结尾,在历年高考中被不少考生娴熟地加以运用,例如:  相似文献   

12.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中如果能有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警策之句,则如梦里的一声钟,长鸣惊心。因为这样的语句便于人们记忆、诵读、引证、咀嚼,有如“文眼”,使文章“活”起来,或灵气飞扬,或大气凝重,使文章的价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深谙此术的,当首推鲁迅先生,他在《故乡》中写道:“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3.
梯子的启示     
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我的同事一回办公室就很不满地说,就那么一句话,我讲了3遍,可人家就是听不懂,也不知道这些学生整天想什么,就像听不懂中国话似的。哪个问题啊?就是《故乡》的最后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这时我就劝他:我在我的那两个班讲这个问题时也  相似文献   

14.
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相似文献   

15.
走出中国自己的高职教育之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相似文献   

16.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第一部分(26分)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1)阿·房()(2)·摒弃()(3)分道扬(biāo)_____(4)白驹过(xì)_____2.根据提供的内容填写诗文原句,完成括号内相应的作家或作品的填空。10分)(1)课外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_____________________。(陶行知,著教育家)(2)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3)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___________《十五夜月》)(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  相似文献   

17.
引子:路的故事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浙江舟山南海实验学校,校长祝幸安给记者讲述了一个路的故事。这是一所新学校,从高处俯瞰,整个校园的设计颇具匠心,错落有致的白色楼宇与大片碧绿的草坪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8.
题目一 :鲁迅先生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有路没路 ,全在于人的观察与对生活的感悟。请以“路”为中心词 ,在前面加上适当的限制成分 ,如“成长之路”、“生活之路”等 ,写一篇 60 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解题 :本题相当于一个半命题作文 ,首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然后转入审题构思。可把“路”设想为具体的路和无形的路。具体的路如“校园之路”、“乡村之路”等 ;无形的路可以是一个轨迹 ,可以是一个线索 ,如“成长之路”、“人生之路”等。思路之一 :把题目设想为一条具体的路。乡…  相似文献   

19.
登山的启示     
学习如登山。怎样学习,不如从登山的路径选择说起。登山的路径选择,一般有三种。第种,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多的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其乐趣不仅仅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而是途中常常“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是许许多多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品味语言,培养瓣证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品味矛盾语言,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许多文章中有一些看似矛盾而实则蕴意颇丰的句子,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①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