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2.
新诗文体学的研究是新诗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吕进的新诗文体学理论有着坚实的品质和丰富的内容.他从创作和理解新诗作品出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审美视点、言说方式、"对话与重建",新诗二次革命成为吕进新诗文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主题.中国现代诗学要实现与中国传统诗学和外国现代诗学的对话,在迈进21世纪以后的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中国新诗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新诗建设的话题更多地为人关注。新诗建设话题很多,形式建设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话题。最近两年,多地举行学术研讨会;《诗探索》开设理论专栏,专题讨论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于2018年6月在重庆举行,来自安徽、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以及重庆等地50余名学者和诗人参加学术研讨,从多角度就新诗形式建设问题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诗论与诗词》一书站在现代诗学的高度,结合毛泽东诗学理论体系的具体形态和显著特征,将对毛泽东诗学理论的阐述与其诗词作品的审美结合起来,以启发读者对中国新诗发展现实问题的思考,为寻找中国新诗出路指明一道突破口。全书形成了内在严密逻辑结构,以问题阈的设置导向理论思考,以现实情境的切入返回毛泽东的诗学现场,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结中逻辑地彰显课题的原创性和学术价值。其著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学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诗是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这种特殊文体是采用抒情、叙述、议论,表现情绪、情感、感觉、感受、愿望和冥想,重视语体、诗体、想象和意象的汉语艺术。新诗研究重在新诗诗体研究,而新诗诗体研究实质上是对诗的本体的研究。新诗诗体研究不仅具有诗学的意义,还具有政治学和伦理学的价值。当代,特别是未来的新诗是多种诗体共存、多种文体共建和多种技法共生的文体,因此新诗诗体研究很有必要广泛借鉴中外文体学及诗体学研究的成果,建设包括新诗文类学、新诗语言学、新诗意象学、新诗生态学、新诗功能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诗诗体学。目前,新诗诗体学研究虽然局部已取得较大成绩,但是新诗诗体学在理论上还存在缺乏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建立科学的新诗诗体学是新诗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文体批评的理论视角 ,在肯定《新诗大千》所展示的恢宏壮观的新诗大千世界的同时 ,认定《新诗大千》是一部开创了新诗“文体批评”的填补空白之作 ,一部搜罗极细、用思极精的倾力之作 ,一部极富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诗论巨著。指出该书在新诗界 ,尤其在新诗格律化方面 ,必将产生震古烁今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8.
梁宗岱在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新诗发展的十字路口,对汉语新诗的本体性不断探求。在纯诗视闲中,他的诗歌音乐性的理论开拓都对新诗的实践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富有启示性和有效性的时代和诗学的双重努力。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新诗名家,大都有着深厚的古典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这些新诗名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现身说法,坦承自己新诗创作与古典诗学的密切联系;另一种是虽未明确表述过自己对古典诗学的纵向师承,但其新诗创作得力于古典诗学之处仍斑斑可见。关注新诗名家与古典诗学的承传关系,对于打通中国诗歌史、提升新诗创作和理论批评水准、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诗学体系均有补益。  相似文献   

10.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本从陶保玺论所采用的新视角、新材料、新方法对中国近百年新诗的拓展性研究,以良好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新诗形式理论研究基础,给中国新诗人提供第一部“体式”类书以及对这些体式“家底”的摸清这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诗大千》是一部有关新诗体式的诗学著作。它体现了著作者对诗体学理论系统的独特创见与种种发现。同时 ,《新诗大千》还体现了著作者对个人艺术生命的张扬以及对多学科领域的全新探索 ,是诗学研究方面一本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3.
林庚先生是当代名诗人、学。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燕京大学,195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的新诗创作和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在中国学史、楚辞、唐诗与古典小说等领域的研究,有深刻、系统、独特的创见。  相似文献   

14.
刘真福 《中学语文教学》2007,(1):F0003-F0003
由北京大学诗歌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新世纪中国新诗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4-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海内外的诗人、诗论家、记约百人相聚在北京大学和友谊宾馆,共同研讨两岸四地新诗创作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将《新诗大千》与《人间词话》进行对比 ,以此为铺垫 ,评析《新诗大千》一书在理论上的系统性、开拓性、创造性 ,及其对文艺思维学、文艺符号学、文艺信息学等文艺新学科理论研究的启迪与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伴随着新诗创作的繁荣,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技巧论诗学著作尤其引人注目。诗评家们从近30年的诗作出发,对新诗的基本范畴、基本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引领新诗创作向健康的方向飞速发展。自然,在这些论著中,也存在着观念滞后、话语方式单一等不足。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新诗运动被誉为“美国诗歌复兴”,它掀开了美国现代诗歌崭新的一页.意象派诗歌作为这场诗歌复兴运动中夺目的主角,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创作和诗学理论.论文以美国新诗运动为切入点,介绍对中国新诗影响的背景,并以胡适和闻一多为个案,探讨英美意象派对中国新诗发生发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9.
袁可嘉在40年代的一组诗学论文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出版。这些论文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其指归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袁可嘉构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诗的特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指明现代诗是“包含的诗”,是“新的综合传统”,现代诗必须“返回本体”,戏剧化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期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四),共四篇文章。我们很高兴的是,这个笔谈正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关注。李怡教授和张传敏、段从学、熊辉诸博士都对笔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确,如段从学所讲,新诗的"变"与"常",实际上是审视新诗的"变"的问题。永远的对美的新向往,也就是"变",是诗的美学本质。"变"就是活力,"变"就是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