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徐斌艳  江流 《数学教学》2009,(8):11-12,28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提出,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数学经验”和发展“基本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数学教育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尤其是“基本数学经验”的提出,对中国数学教育发展是一个挑战.张奠宙先生等对“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则为我们把握数学课程目标提供指南,他指出“基本数学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为使积累“基本数学经验”课程目标的落实,需要重新思考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往往根据所给问题的背景、结构特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联想,恰当地构造出相关的数学模型,从而在问题与问题的解决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由此通向解决原数学问题的目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构造法”.“构造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归手段,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常使解题给人以“柳暗花明”之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本文就此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所谓“黑箱方法”,也称“黑箱系统辩证法”,它是系统科学中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通常把内部构造和机理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系统称为黑箱,然后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和黑箱输出的信息的变化关系,来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其实,很多对于解题者而言感到束手无策的数学问题就是一个“黑箱”,我们可以采用“黑箱方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从“双基”到“四基”的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属于过程性目标,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过程性目标落实的关键.然而,我们发现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了“偏见”,这是落实过程性目标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再次关注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教学偏见”,以期消除其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所谓高中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  相似文献   

6.
空间关系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作为培养空间思维的立体几何,其知识的掌握程度常常取决于我们对空间图形的认识与处理.图形构造的正误优劣往往关系到问题解决的成败,忽视图形绘制过程中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题给信息的呈现和利用,导致思维受阻.因此,解决好立体几何问题的第一步首先是构造出直观、规范、简洁、准确的辅助图形.那么如何构造出所需的图形呢?我们认为构图的核心在于“构作”,即将题设条件中的关系构造出来,通过图形新的表现形式使问题得到解决.为此,可以以下几种意识作为构图的原则,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指出:“数学教学中创新的载体是好的数学问题。”(《数学教育经纬》,张奠宙)在《数学分析》的教学中有一类常见的问题.即通过构造的数学思想。完成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是以已知条件为原料,所求结论为方向。构造出一种新的数学形式.使问题在这种形式下简捷地得到解决。例如.通过构造有理数集的分割,建立了实数理论;通过构造有限序列来研究级数;通过构造有限积分来研究反常积分;等等。所以对实践的或数学问题的认识、解决都离不开构造。按波利亚的说法.求解数学问题。就是一个不断地变换问题、解决辅助问题的过程:他指出: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够完整地、准确地、有序地把握数学学习的各个侧面,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学学习的基本结构:数学理论的内化,数学技能的形成,图1数学经验、思想、观念的获得,并把这三个方面及其联系简化为“数学认知三角形”[1]如图1.经验表明,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沐浴着新课程、新理念的阳光,我们明白了:老师不是“救世主”,老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鉴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真拜读了贵刊“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的课例(一),用新认识仔细审视教学过程,颇有感受,道来请专家、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10.
一、数学教学要着力揭示数学过程 所谓“数学过程”,就是一系列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总结过程;用数学的过程。其本质是以“抽象——符号变换——应用”为核心的思维过程。揭示数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揭示数学过程还可作这样的表述:揭示数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优化思维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揭示数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优化思维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1.
钟苑 《成才之路》2013,(9):30-30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  相似文献   

12.
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实践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
  课程目标希望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实践的经验”主要是从外部世界抽象出数学、将形式化数学用于外部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包括设计、规划、组织、协调等的经验.“思维的经验”主要是进行数学符号化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日常学习学生主要获得“思维的经验”.二者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同一内容在分段教学中的衔接”这个主题.我听了两节课——一节是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另一节是四年级上册的“角的认识”,并专门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进行考察.发现这两节课正好从实践上加深了自己对数学活动经验与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是无奈.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以人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将“体验”纳入了过程性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获得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消极的情感体验.虚妄的泡沫体验.  相似文献   

16.
从课程目标来看,文提出,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文指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现实,对于提高我国的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一、案例背景 我们对数学定理、数学规律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归纳认知达到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也蕴含着归纳过程.数学以符号为特征,所以抽象归纳能力是核心能力.大数学家高斯说“由于意外的幸运颇为经常,所以用归纳法可萌发出极漂亮的新的真理”,拉普拉斯说,“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  相似文献   

18.
数学经验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生长点。文章通过“辨析生活经验,实现有效教学”“提升知识经验,彰显个性学习”“积累思维经验,内化数学知识”“巧借活动经验,扩展认知结构”等策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认识了的数学知识需要加以组织整理,储存在记忆中,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正如Bruner(1977)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事实上,认知结构除了有助于信息的存贮、记忆和操作处理外,还有促进理解和应用的功能.总之,认知结构是一种推动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同样,数学认知结构在学生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提取知识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能力的关键,在任何条件下,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总是学习新数学内容的基础.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个中心的心理成份.由此,数学认知结构得到研究的重视.纵观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数学认知结构的内涵、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特征和建立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措施.在查阅献的基础上,我对数学认知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呢?本人就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