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育儿童,应严格的地方 便需严格,应该放任的地方 便需放任。太放任了虽是富 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 格了,虽然谨守规则,却有些 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 现象。 ──陶行知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漫画教育格言· 陶行知系列@李波  相似文献   

2.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父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们感到越来越难以掌握尺度。就像某心理学家所说:“父母不愿意重复他们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专制教育方法,结果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无法确定界限。”不少父母在对待他们与子女关系的问题上处理不当,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陷入了种种误区。 给孩子过多的表扬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应以正面教育为主,所以他们给予孩子过多的表扬,而很少让他遭到拒绝,受到挫折。其实,这是父母与子女关系中一个最大的误区。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的各种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他们不知…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2005,(5):30-31
李嘉诚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任教育子女方面,他要求儿子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教育子女方面,信守承诺。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李嘉诚深知“人的黄昏取决于黎明”的道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甚为严格。他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李艳香 《教师》2013,(19):40-40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现代,打工浪潮造成农村"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状况。留守在家的儿童们,便开始咀嚼没有父母之爱的"孤独和寂寞",成为继离异家庭子女之后又一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肩负着让每一个儿童都享受到平等教育的重任,理所当然应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享受温暖。那么,怎样让这些"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人格发展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随机抽取的352名16岁以下儿童进行测量。结论:(1)父母拒绝、父母过分保护与子女精神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情感温暖和子女精神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和子女掩饰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过分保护和子女掩饰性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3)母亲情感温暖和子女性别之间呈显著相关,母亲对男童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4)父亲过分保护和子女学习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5)父母偏爱和父亲文化程度之间呈非常显著负相关;(6)深圳特区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型和过分保护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有相当数量的家长不是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即从他们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把自己的职业观念强加给子女。如当记者的让子女从事新闻行业,将来也当记者;当医生的让子女去报医学专业,将来也当医生;当会计的让子女去报考会计师,将来也当会计……而事实上,子女未必喜欢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结果往往是父母一片苦心,却得不到子女的“欢心”。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的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是他立足生活经历和受教经历,在反思社会现实与时代情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人民健康生活的“维稳器”,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为创造“健康之堡垒”,陶行知指出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日常生活,囊括体育运动、卫生教育、饮食调节、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在教育上,他秉持“预防为先”“劳逸结合”的健康教育,并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取“知行合一”“做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借鉴陶行知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有益因子,启示当今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采取“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家”“校”“政”“社”育人合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8.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缺乏完整的父母之爱,对于正处于社会性发展关键期的儿童来说,会导致心理发展非正常化.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单亲儿童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由此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界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的先行者。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不相谋的过程。”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而特别强调要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的这种理论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具…  相似文献   

10.
许丽丽 《今日教育》2008,(10):40-41
英国著名大教育家约翰·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曾写道:儿童应受赞扬的时候,就要当着别人的面去称赞他们。儿童受到赞扬之后,经过大家一番传播,奖励的意义更大。而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会更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相似文献   

11.
<正>杨一鸣,黄裴莉在《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新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实现三个转向:一是从基于儿童社会化视角关注父母"教授"孩子社会生活知识与技能的传统形态,转向基于终身学习视角关注父母"学习"有效教养方法的亲职教育(又称"父母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通常以成人角度或以父母为中心单向施教,亲职教育则重视子女身心发展的需求,强调父母在终身学习背景下不断学习教养或教育子女的有效方法与技巧,适时、适切地提供助力,使子女健全成长。简言之,家庭教育的第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要靠父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一、尊重。尊重是一种情操,家长要有勇气以平等的态度坐在孩子身旁,促膝交谈。亲情、热情加忠诚可形成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告诫我们,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尊重子女对未来的发展和选择,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人父母者应有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亲权浅析     
亲权源于罗马法和日耳曼法。近现代各国之亲权立法多继受自日耳曼法,且以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为核心。在立法体例上,大陆法系各国径称亲权;英美法则亲权与监护不分,统称监护。我国现行立法上亦未将亲权与监护区分,亦统称监护。亲权的主体是父母,客体为未成年子女,其内容以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为核心。为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亲权保护,我国在立法上似应对亲权单列,在性质上把亲权规定为父母对子女共同的私权力,在内容上则强调以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为核心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摘     
我国儿科工作者对128名“健优儿童”与128名一般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对比调查时发现,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培养子女的态度,“健优儿童”的父母中有1/3没有上过高中,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能经常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从而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一般儿童的父母中1/3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多数家长不知道应该怎样教育子女。因此,不管文化程度高低,父母都应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掌握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李莹 《小学生》2023,(4):37-39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子女随父母迁入流入地也已是常态。外来流入人口的急剧增加正迅速改变发展较快城市学校的生源结构,给一线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流动儿童父母对子女的英语学习指导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探讨流动儿童父母对子女英语学习的干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家庭都存在着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教育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而且是反复不断地进行的。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教育者,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父母及亲属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现在的许多家庭中,由于孩子父  相似文献   

17.
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子女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子女、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各种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的子女。他们所受的教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且在未来的一定时间里无法改变现状。解决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健全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权;建构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切实加大教育救助力度,确保城镇弱势群体子女不因贫因而辍学;加快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努力拓宽就学渠道。  相似文献   

18.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行为问题李辉曾在北京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多年,1997年到香港学习工作,现任香港教育学院讲师。他曾对京港两地的儿童进行过长期追踪比较研究,并广泛接触儿童的父母,因此对两地的家庭教育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对120名香港幼儿进行过个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香港平均有24%和27%的家庭日常是由(外)祖父母或者菲佣来照顾孩子的,有38.1%的父母很少陪伴子女,部分父母(11.9%)甚至根本无暇陪伴子女。统计分析表明,父母陪伴子女时间的长短与孩子行为表现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r=.742,p<.001)…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诸多弊病而提出的富有创建性的教育主张,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解放儿童的头脑。陶行知曾强调指出,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  相似文献   

20.
我国小学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亟须解决。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父母情感参与和小学留守儿童遭受校园欺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针对亲子关系较好的小学留守儿童,父母情感参与频次的增加可以减少其遭受身体欺凌的频次;针对亲子关系较差的小学留守儿童,父母情感参与频次和其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呈正相关关系。(2)父母情感参与通过改善小学留守儿童的校园人际关系进而减少其遭受欺凌的频次。(3)构建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增强父母情感参与对子女校园人际关系水平的积极影响,进而减少小学留守儿童遭受欺凌的频次。由此,小学留守儿童父母需要增强识别子女是否遭受欺凌尤其言语欺凌的能力,注重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通过高质量的情感参与,引导子女掌握社会交往技能以改善校园人际关系,帮助子女有效规避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