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新媒体信息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同时,"微时代"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夏风云  康艳青 《文教资料》2012,(21):125-127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把握"微"视域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如何面对"微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将挑战转化为优势和动力,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65):80-81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逐步进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等正急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都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生活及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学习如何接轨"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课等,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是否有用武之地?作者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探讨微时代下小学数学学习现状及出路。  相似文献   

4.
周刚 《文教资料》2020,(4):159-161
"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问题。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本文深入分析"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显著变化和特征,指出"微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应具备的三大特征,并结合实际就如何更好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汤晗 《考试周刊》2014,(5):150-151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迅速传播开来,将人们带入信息传播的"微媒体"时代。这些具有自媒体特征并且能够形成社交网络的"微媒体"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用户。大学生群体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具有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和拥有特定社交群体的特点,一时间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媒介的应用在这一群体中间普及开来。本文从微博、微信等媒介出发,研究"微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用新媒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更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自主性、裂变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激发微时代的正能量,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微写作正是伴随微博、微信等"微"社交工具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最开始的微博,逐渐发展到微故事,再有各种随之而产生的"微文体",微写作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写作的体制。由于当代学生已经充分接触这些"微文体",并且成为微博、微信阅读与发送的主体,微写作也越来越多受到教育学者的关心。本文旨在简单介绍微写作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并运用微写作教学,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等为标志的"微媒介"快速涌现,社会进入信息传播的"微时代"。"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时下高校青年学生中热捧的微博和微信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高校舆论宣传和引领工作新方式。微博和微信自诞生之日起便迅速普及,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体当中,高校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如果结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将发挥不可小觑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0.
微博与微信,由于其便捷、自由等特性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社交工具,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环境。微社交在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从学业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方面研究微博、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发展的浪潮不断推进,新技术、新媒体等出现在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其中尤以微信、微博等居多,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这些网络文化的兴起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空间,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也扩宽了人们的知识面,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媒介知晓社会上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当前,微文化的表现方式日趋多样化,像QQ、微信等,这些形式多样的微文化为大学生带来便捷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深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12.
如今,短信、微博、微信都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令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进入公众的视野,与之衍生的"微写作"也引起了大家的追捧。如何以最少的字数和最快的速度达到"我笔写我心"也成了初中老师们需要重点去教的内容。众所周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中考语文的写作部分也占据了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所以写好作文很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教会中学生写作呢?这是各位老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正逐渐改变着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运用话语进行理论说服的教育活动",在新媒体的"双刃"影响下,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新媒体带来的话语环境变化、信息"爆炸"冲击、内容资源共享和传播手段即时互动等,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内容、实效有着潜移默化而又深刻久远的影响。如何借助新媒体手段和传播力量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时下网络语言中,由"微"构成的词语频频出现,如:微博、微信、微视、微评、微单、微盘、微音乐等。从模因论角度分析"微X"格式词语的来源与发展,探讨其流行并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等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形态快速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作为高校,如何把握微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如何积极扩大微文化的正向作用,引导微文化的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文章论述了微文化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充分认识、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等四个方面探索了校园微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微信、微博、微小说、微视频等当今的流行语标示着"微"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能够跟上当前社会的潮流,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本文就是针对微信、微博和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微博、微信及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三观"相继发生改变,这对高校共青团思政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应在深入剖析"两微一端"对共青团思政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结合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宣传思想,组建一支"能说、能写、能战斗"的新媒体队伍,积极运用"两微一端"平台,主动占领高校舆论阵地,讲好青年故事,传递时代好声音。不断增强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在"微时代"视域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运行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行为方式。作为教育者应因势利导,全面了解和把握微时代特点及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的影响,化解不利因素,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也已经来临,新生事物的产生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作为接受先进科学文化的年轻群体,对于新生事物的认知度高,自然也成为了微时代的主导者。在微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工具在微博、微信、QQ等传播媒体上自由传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实现话语权的自由。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由于微媒体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话语地位大幅提升,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即时性,碎片化,开放化等特点是微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也构成了一定的挑战。面对微时代背景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话语权问题,以达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稳定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微时代"的到来在方便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在各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各种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微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消除不良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如何正确把握"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各个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