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社会上所有的人一样,记者的形象也有优劣之分;而这种形象上的优劣往往决定了记者工作上的成败。晚报是媒体中的后起之秀,记者队伍中新人较多;如何塑造良好的有助于事业发展的形象,是我们每位记者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1.记者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形象一词,词典上解释为:“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这就是说,形象是能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愿与让自己感到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严重超编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日前实地调查发现,该局核定编制54人,实际在岗75人,还有40人"退二线",基本不用  相似文献   

3.
2013年《xx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依法刑事拘留的事件在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镜头,陈永洲发出“要以我为戒”的追悔,一言惊醒媒体人。陈永洲的忠告和警示给记者上了生动一课,令无数关心这一事件的人瞠目,更让媒体和记者汗颜。  相似文献   

4.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但是看看我们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有些记者采访,无汽车不去,无“油  相似文献   

5.
《电子出版》2006,(3):15-17
1.75元引起的纠纷 2006年初,办公软件政府采购当中的一件纠纷,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紫米油盐酱醋茶。足见经济与人们日常生活是多么贴近。也可能正因为此,对经济生活中一些重大变动的报道,常会引起上下左右不同程度的非议,以至于在当今的经济记者圈中,不少人对“热点”、“难点”新闻避而远之。“逃避”没有出路。记者,特别是经济专业记者的“天职”,就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经济生活中的新  相似文献   

7.
『快枪手』梁恩洪野箸梁恩洪是昭通报的年轻记者,他以“快”取胜,昭通新闻界的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快枪手”。他对这个雅号也欣然接受:“当记者快不了,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记者。”1992年,曲啸在昭通演讲,引起了昭通人的很大反响。报社领导指定梁恩洪对曲啸进行...  相似文献   

8.
任笑晨 《今传媒》2014,(5):120-121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丹东日报》进一步加强对记者、编辑队伍事业心的锻炼和职业道德的管理,明确提出,党报记者绝不允许从事第二职业。 去年7月,丹东日报编委会结合工作总结,派出由机关党委、机关工会、总编室负责人组成的调查组,深入到丹东市内各委办局、国有大中型企业、市(县)区调查记者、专版编辑在基层的工作表现,重点了解记者的职业道德情况。近一个月的调查表明,读者普遍对党报记者给予好评,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对《丹东日报》的工作也十分满意。但也发现,有个别记者从事第二职业,编委会认为,党报记者任何不良的引起群众异议的行为,都影响我党的形象。随即,编委会印发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宣布:本报记者一律不准从事第二职业,一经发现,立即劝离或除名。截至目前,正式通知三位记者和编辑离开,已有一人停发工资,另二人限期作出留离决定。  相似文献   

10.
辽宁锦州日报在新闻改革中,强调记者和通讯员必须深人到现场,直接采写新闻。实践证明,这对改进报纸宣传,提高编采人员的写作水平和改进工作作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记者和通讯员采访的新闻,提出了人们较为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12.
林泉 《传媒》2002,(5):21-22
京华时报记者杨威在采访石榴园小区被打一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日前,本刊编辑部派人赴京华时报社表示慰问。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对此表示感谢并就该报创刊近一年来的发展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一位老记者采写了一篇百把字的小消息登在报上,不料这件事在记者中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议论。褒者说,他这个人没有架子,这么老的记者也去采写这么小的消息。贬者说,他这个人也不嫌丢人,这么大的记者还去采写这么小的消息。确实,有的记者因怕丢人,不愿采写小消息。有一位中年记者经常碰到小新闻,可他不屑一顾,一心奔大稿子。结果,把到手的许多好东西漏掉了,大稿子又没有搞成,常常完不成任务。  相似文献   

14.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昆明市环保局无视国家规定,强检汽车尾气达标仍然刁难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曝光。这些正常的舆论监督引起了该局局长的不满,不仅公开辱骂记者,而且粗暴干涉记者的采访活动。 当然,这位局长对记者的批评报道只是“动口”,一个时期以来,对记者的“动手”事件也时有所闻。 那么,记者写批评稿,为何引起当事者大动干戈,想骂就骂,想打就打?记者受辱被打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有  相似文献   

16.
南振中同志的《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又一次引起我对“成才”问题的思考。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热切地期待年轻记者早日成才。成才的人愈多,党的新闻事业就愈有希望。“成才”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年轻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我这一生中碰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的确是“才华横溢”,可惜最终未能成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做人的问题上没有过关。年轻记者在做人的问题上,必须…  相似文献   

17.
驻华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类书籍多次引起关注,中国记者的纪实类书籍数量不少,但就影响力来看,局内人的作品远不及局外人.究其原因,兼有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外国新闻机构发稿机制给记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外国记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其进行中外比较,以立体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外国记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其以陌生人的好奇心在文本中呈现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细节.此外,中国读者急切渴望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外国记者的纪实作品更能引起关注和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驰原 《传媒》2012,(8):36-37
前段时间,《西安晚报》记者因报道"天价烟"被停职一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在百度搜索该消息,已经超过十万个相关结果。公众的反应,多数是源于对腐败的愤恨和对记者被停职的同情,继而扩展到对公权滥用的批判。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公众发表意见更为便利,"众说"难免"纷纭",那么我们传媒人应该  相似文献   

19.
见到不少记者在申报职称、撰写采编体会和经验时,对自己的作品常常冠以“引起强烈反响”等评语。这其中,恰如其分的当然不少,但名不副实者却也不在少数。新闻作品发表后,如果说真的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在尽可能广的范围流传开来,对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推动,确实让人“不禁拍手叫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记者本人如此认定自无不可,因为这种对荣誉的自我肯定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人们司空见惯的是,多数自我认定其实夸张色彩极浓,自诩得花儿一般、声言“读者异口同声地称赞”的作品不过稀松平常。多数人之所以这样做,轻则是自觉不…  相似文献   

20.
高中 《记者摇篮》2015,(2):23-24
我在辽阳广播电视台做民生类栏目记者多年,本人觉得要做好一名民生类栏目的记者,必须要扮演好四个基本的角色。以下便是记者的论述。一、错误言行的纠正者记者被称作是无冕之王,在面对少数违法违规行为人的言行时,能否显露王者的霸气,是对记者的一个考验。在辽阳鞭炮是限放的,可是总有一些酒店和商家,在结婚庆典、生日聚会、老人祝寿、乔迁新居等过程中顶风违规。前不久,有听众反映,宏伟区一家酒店在经营过程中,经常燃放烟花爆竹,引起周围居民不满。接到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