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属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之一,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有学生、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政校企协调合作指向是学生成才。文章在分析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在合作中的协调机制建立,结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地市级高职院校政校企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紫婷 《河南教育》2009,(12):11-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涉及面广: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家庭,涉及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涉及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等的培养,涉及实验、实习、实训硬件建设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设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企业利益探析校企合作成效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览近几年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方热衷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得校企合作深入时出现瓶颈。究其根本,是合作仅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忽略了企业的感受,强调企业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忽略了企业的利益。要突破这一瓶颈,需换位思考,基于企业利益角度分析工学结合成效评价指标的组成。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为企业、行业服务的,合作院校的人才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利益或效益,才能使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合作才能长久和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企业的发展对技工院校学生不断提出新的专业需求,技工院校传统教研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教研模式日益迫切和必要。技工院校应建立专门教学研究机构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开展工学结合课题研究,构建"校企合作"基本教研模式;企业委派专家到校举办专题培训和现场指导,学校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或实现技术服务,构建以院校、企业双方为合作主体的延伸教研模式;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中心,安排专家到学校担任生产实习教师,构建以企业起主导作用的拓展教研模式。通过构建合作、互动的教研模式,提升技工学校教学质量,实现技工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程中,更要积极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动性。而从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政府有政策难落实、学校积极性高难推进、企业想参与没动力的尴尬境地。因此,在实践和教学过程中重新去认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这三者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关系,建立符合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互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襄阳市卫生行业院校合作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从政府、学校、基地三个层面,把促进高职医学教育发展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充分利用社会卫生资源与人才培养、有效依托高校优势与促进医院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标志着学院高职医学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春 《职教通讯》2011,(22):52-54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校企一体化建设中,政府、行会和企业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充分行使政府导向、行业指导以及企业参与的职能,才能使"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邹羚 《时代教育》2012,(17):9-10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可更快地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有利局面。本文从办学层面提出了建立政府、企业、学院三重联动机制,即政府层面建立促进保障机制,企业层面建立内在需求机制,学校层面建立适应及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良好的合作网络架构,为确保校企合作全面推进,工学结合全面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潘荣江 《中国高教研究》2014,(3):101-104,110
"基地+联盟"是高职院校与市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该模式由区域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协同运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对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基地+联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三方面探讨高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构建,为地方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同参与。目前我国高端技能型人才还很缺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政府参与、高职院校和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合作,才能形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博弈论分析校企合作是做大蛋糕的过程,但要真正发挥校企合作办学优势,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实现学生、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与校企合作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参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结合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在校企合作中具有引导、推动、协调、信息服务和监督等五大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工学结合是指中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其作用体现在:校企合作、工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手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如何协调好各方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是高职教育应该加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核心概念及"天津模式"的本质特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被提到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相关文件多次提及。温总理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写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上述要求和任务,《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学校和企业三个层次分析并提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路,以及适合我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方法和建议,力图为我国职教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内产教园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提出了"职业主导、岗位需求、工学结合、互动融合"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被动性,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无为性,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无力性,强调以政府为主导,以高职院校、企业同为双主体,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学生的多方联动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一体化育人。  相似文献   

17.
从理念上,校企合作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譬如校企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度不高、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很多,有制度问题、企业积极性问题、学校服务能力问题,也有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政府协调服务功能缺失问题等。高职院校如何在目前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行业指导作用不显现,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的情况下,从学校内部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方面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务实高效的校企合作工作新局面,是每个高职院校需要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方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晰三方的角色定位,理清三方的权责关系,加强三方的沟通与协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离,造成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搭建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关键之举是建立校企"双赢"合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指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学生、企业、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六方共赢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型。论述了只有以学生利益为核心兼顾其他五个方面的利益,才能做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