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平辙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5):99-99,110
《禹鼎铭文》是研究西周共和时期的重要资料。禹鼎的主人“禹“是周厉王时代的元老、西六师的统帅,在西周历史上颇有影响,其踪迹在《诗经》中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2.
新郑建国,史迁说是虢桧献十邑.前人说这是谬误、傅会.实乃桓公始谋,非身有;武公灭虢桧,定十邑,始国.本文指出:桓公已灭桧,十邑皆有寄地.武公灭虢,定十邑事,不见史书.《禹鼎》文可补其缺.文中的武公即郑武公,君即虢侯.历寒即历.南国、东国即申、许.噩侯驭方.依《噩鼎》“王在伾,噩侯献醴;”其国境当在成皋大伾.这正是武公灭虢所取的岩邑制.即东虢原封地.前人以《禹鼎》为厉王时器;以“噩”为“鄂国”,皆误.“献十邑”说.亦史迁“有意为之”.并非“谬误”或”傅会”.乃史公主张君贵有功德于民和君位禅让的又一反映.  相似文献   

3.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徐荻 《文教资料》2012,(31):27-28
在《诗经》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摹声词,其中有些是比较明显且没有争议的,但有一些则是有所争议的。作者将《诗经》中的篇目按完成的时间顺序,将重言也按此顺序,分为西周初期(《大雅》和《周颂》)、西周末期(《小雅》)、东周前期(《商颂》、《鲁颂》和《国风》),从而根据模拟声音的形式及表意功能来判定这些重言是否为单纯的摹声词。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说西周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答:现行十年制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和近代学者编写的中国古代史著作,多数都肯定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种说法的根据,主要是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为我们提供的系统纪年资料,起自西周共和元年.西周共和以前的纪年资料,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残缺不全了.司马迁说:“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  相似文献   

6.
《商颂》创作年代自古有"商代说"和"春秋说"两种。《商颂》应为西周中期的作品。西周昭王时王朝与淮水、汉水地区的淮夷、荆楚进行过连年战争。有证据表明,宋国在这场战争中是为周朝效过力的,因此宋国才真正受到"二王之后"的特殊待遇。《商颂》的创作正以此为契机。  相似文献   

7.
西周、春秋时期,与言相关的教育有言教育和言礼教育。言教育培养学生直接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言礼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外交活动。言礼教育建立在言教育的基础上,是对诗书运用于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教育。这两种教育都贯穿广义的诗、书教育,到了孔子,这两种教育便融于对《诗》《书》《礼》《乐》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从已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代表著作来看,先后进行了二十多年.他对古代社会发展阶段的说法,却有过三次大的变动,即早期的殷代是氏族社会末梢,西周奴隶制,西周与东周之交为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抗日战争时期的殷代和西周是奴隶制,秦、汉  相似文献   

9.
西周金文、《周易》、《尚书》、《诗经》和《左传》、《论语》等商周文献可分为殷商期、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和战国初期等五个历史时期加以研究。殷商卜辞中存在句末语气词“抑”、“执”,但它主要是师组小字类贞人集团的社会群体语言现象,并且是未进入雅言的殷方言口语现象。  相似文献   

10.
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社会现象在《诗经.小雅》中多有反映。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诗经.小雅》的文本,分别从宗法制度的衰亡,祭祀乐器和祭祀规模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等角度探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