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说教材。1.1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湖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第三、四自然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是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金色的草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的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教学流程三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和美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而且还向孩子们渗透了观察、了解自然的意识和方法。由于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和本课特点,我设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2.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及大自…  相似文献   

3.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4.
《观潮》这篇讲读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观、奇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第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以外,其余的四个自然段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分为三段。写潮来之时情景的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教学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这一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融情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寓写于读,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这是教学的难点;三是根据课后的“思考·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读写、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朗读课文和背诵有关自然段。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要说明:苏教版国标本语文十一册24课《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计划授两课时。此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相似文献   

7.
怎样说教材     
怎样说教材○童理君(吉安地区教研室说教材主要是说教学课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这里以第六册21课《小珊迪》为例,谈谈怎样说教材。1.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小珊迪》是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共有四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有很强...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狼和小羊》一课是上海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选自《伊索寓言》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狼和小羊的对话形式展开故事 ,告诉他们对待像狼一样的坏人 ,光讲道理是不行的。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民思维入手 ,按听、说、读、写四线并进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好课例。(一)针对课文特点 ,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课文的第一小节后 ,结合班级实际 ,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和分析 ,使学生理解“故意、借口、温和、可怜”等词语 ,知道狼的三次借口分别是什么以及小羊…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一、研读文本,说教材教材解读: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  相似文献   

10.
这一节是《观潮》(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 顺利地解决了这一课的生字词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理解课文内容上来。按照教学设计,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节课的第一个任务: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钱塘潮特点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教材修订后,每册增加课文10篇,而学期教学总时数却没有增加。课文由讲读课和自读课组成单元,如第一册,40篇课文,讲读课21篇,自读课19篇,还有汉语知识,作文训练、听说训练等。语文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任务重,课时紧。讲读课属精讲,自读课究竟应该怎样教呢?这是初中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课文增加篇目,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量和扩大知识面;篇目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是“为了不加重教学负担”。所以我以为,既不能因教材量增加而随意简化教学内容,置自读课于不顾,又不能人为地加重教学负担,把自读课上成讲读课。下面,试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教授讲读课,一般一篇文章用两课时,难度较大的如《社戏》可安排三课时,浅显易学的如《想和做》则用一课时。备课时,抓住课文的重点和学  相似文献   

12.
孙传文 《山东教育》2003,(13):35-35
《观潮》是人教社大修订版教材高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绘声绘色地向我们介绍了壮丽、雄奇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有位老师在本篇课文的教学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课堂上又出现了下面的情景:生①: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师:请讲。生①:按课文题目下面“预习”里说的,课文最后一部分写的是“潮退之后”的景象,课文的最后一句却是“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不过,解决问题还得靠同学们自己。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书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相信大家能得出结论。(同学们兴…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五彩池》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色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到四川松潘旅游时.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把五彩池描写得生动形象,多姿多彩.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四大部分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贾纯英 《成才之路》2012,(13):68-68
正一、说教材的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难忘的日子》是聋校实验教材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读懂意义段,训练这一项目的典型教材,为以后的分段教学奠定了基础。课文记叙了我为邓爷爷作计算机表演的难忘情景,表达他老人家对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7.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看了钱塘江潮后,曾赋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观潮》(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者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记叙了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潮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出现了潮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这就是常说的“潮汐”。一个月  相似文献   

18.
《雪猴》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王淑萍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雪猴》这篇阅读课文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在学习本单元前三课《鲸》、《蟋蟀的住宅》、《威尼斯的小艇》抓住事物特点写的基础上,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用已学...  相似文献   

19.
一、对教材的理解 《山中访友》和《索溪峪的野》都来有第一单元的课文。《山中访友》是一篇精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两篇课文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与第三单元其他3篇课文都是“抒情”为主题的散文,主旨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浸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各自的侧重不同。《桂花雨》注重叙事,在叙述中回忆童年的快乐,再现淡淡的乡愁。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