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几何时,在台湾教授王财贵的“提倡”和“推动”下,青少年重读儒家经典成为了一种潮流或者说时尚。于是乎众多中小学校群起而效之,唯恐落后,仿锦在一夜之间都突然意识到了当代青少年精神家园的荒芜,灵魂田野的空虚,而儒家经典正是那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救命稻草,如果不紧紧抓住它们,我们的青少年就会如美国一样,成为垮掉的一代。那么,作为一个理智的教育者,我们应不应该追随这种潮流?我们的青少年应不应该重读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4.
经典书籍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沉淀,是这个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作品,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下许多青少年不读书,尤其是经典书籍。殊不知,阅读经典书籍有助于语文的学习,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无数的经典著作,它们凝聚古代圣哲的智慧,积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阅读因而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国际化,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更应该首先担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文经典是千百年来大浪淘沙至今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生活中的文化精品。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准确地反映了民族的灵魂,摸准了时代的脉搏,引领着社会的前进,一直给人们以心灵滋养。今天,我们提倡青少年读经典,不仅仅是青少年成人成材的需要,而且是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因为传统经典是滋养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乳汁,  相似文献   

7.
阅读文学经典能以审美的方式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构建。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减少,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经典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经典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经典,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吴玉华 《考试周刊》2010,(22):47-48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应试教育的牵引、众多媒体的干扰.经典阅读令人堪忧。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骑虎难下的两难境地。经典阅读势在必行,它是提高个人素养和民族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中的经典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全球化对教育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根本、最重要是西方价值霸权、文化帝国主义与英语霸权。经典教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所必需的选择之一。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不仅不能成为反对经典教育的理由,而且反过来,它还是为经典教育进行辩护的有力武器。在全球化语境中,经典教育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壮大具有世界文化竞争力的中国民族精神的过程。经典教育的哲学辩护既不能是儒家的守成主义,也不能是永恒主义的复古主义,而应当是开放的语言哲学、文化哲学与哲学解释学的辩护。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内,经典课程可以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单独开设,其目的不在于应试,而在文化陶冶。哲学解释学为我们提供了经典阅读的方法论,经典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体验、对话、阐释、评价、表现。  相似文献   

10.
刘欣然 《现代语文》2013,(6):127-130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千百年来,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著名学者、教授于丹女士在《阅读经典,感悟成长》中说:"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这么一种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相似文献   

11.
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重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多角度链接相关阅读素材,实现师生、生生、文本间的多维互动,并努力将经典读厚,引领学生从经典阅读中传承文化尊重之风尚,从文学意象的感悟中积淀中华文化基因,习得扣住关键词句读懂、读透经典的方法,并在拓展延伸中使学生生发出长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导读是图书馆主动为读者服务的一项工作,是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经典阅读的导读工作,主要从创造经典阅读条件、提升经典阅读技能、激发经典阅读兴趣三方面入手,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经典文化,包括诗词在内,向我们少儿普及,没有必要讨论,就应该这样。其实,过去凡是读经都不是泛指的经典文化,都指的是读经尊孔。我们现在转过头来看,儒家的经典,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儒家经典是否还有可取之处?“五四”运动打出孔家店当时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肯定是对的。当时自然也有过激之处,就是笼统地否认了儒家,笼统地否认了孔孟之道。现在再回头看,经过“文革”,经过商品经济的大潮,可以说是道德沦丧,甚至是人性泯灭,这都不是东方道德还是西方道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浅论经典阅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失衡的文化心态,经典阅读可以平衡人们的这种文化心态。但经典中也有些许糟粕存在,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经典阅读的特点:经典阅读的超时空性;经典阅读的文化传承性;经典阅读的审美体悟性;经典阅读的选择性;经典阅读的限制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典闼读的长处,为个人、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浅谈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阅读经典,不仅是获取知识,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悠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途径。本文从经典阅读问题的出现(意义)、经典阅读的教材及阅读的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认为,经典阅读是进行人文精神建设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的经典,转化为现代人不断进取的动力,是现代教育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6.
池军华 《教学随笔》2015,(4):183-185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守住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必须承担的责任。如今,我们比任何时代都缺乏民族精神信仰,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在茫然徘徊在功利追逐的漩涡中,而淡忘了自己身份的民族本色。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亲近国学大师,回归生命归属的本真色彩,这是我们民族走向强盛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7.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且提供了一份阅读参考附录,即《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为课外读物的重点。这些文学经典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青少年接受文化传承的核心,是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的精神食粮。然而,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而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更是珍宝中的珍宝。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明媚的晨光中,让我们一起拿起"经典",阅读"经典",让"经典"涵养我们的心灵,让"经典"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历史进程中,文学经典如星辰般璀璨。然而,经典阅读者的数量和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就此,作者分析了当前阅读经典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并简要介绍了一些阅读经典的方法,以期能呼唤人们的回归——阅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历史经典文学不单单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以及民族内涵的彰显,是一个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底蕴,能够给予人无穷尽的思想鼓舞与指引。基于此,文章主要从小学语文文学经典阅读角度出发,简要阐释了“儿童视角”在语文经典阅读中具有的意蕴,就小学开展语文经典阅读的价值意义及小学生语文经典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阅读实践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结合问题提出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策略,旨在有效帮助小学生构建较完善且有效的语文经典阅读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