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为培养孩子的语言和德性而存在.那“语文大讲堂”则是为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并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存在。“大讲堂,知大义”——我们致力于让孩子有大视野、大胸襟、大气概、大抱负。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些课堂教学因片面追求“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而丢失了语文本体,但因其有着“大语文教育观”的包装而变得堂而皇之。到底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观”的立足点在哪里?无论是着眼于理念层面,还是侧重于操作层面,我们都有必要从哲学角度作深入思考。无处不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和2011年修订版,感受其中秉承的语文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有两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一个是“大语文”,一个是“小语文”。对于笔者来说,“大语文”指的是一种教学思想,而“小语文”指的是一种教学策略。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在“大语文”的思想指导下,将“小语文”的教学策略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出更为令人欣喜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5,(25):40-42
目前,有些课堂教学因片面追求“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而丢失了语文本体,但因其有着“大语文教育观”的包装而变得堂而皇之。到底什么是“大语文教育观”?“大语文教育观”的立足点在哪里?无论是着眼于理念层面,还是侧重于操作层面,我们都有必要从哲学角度作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颖科学的语文教学观 ,开放性、整体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实行大语文教育是据语文学科特性和语文教改滞后的现状而提出的。实行大语文教育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大语文”。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  相似文献   

8.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于1982年提出的。正如本文题目上所写的,“大语文教育”是一个“实验体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这个体系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9.
物理变化中,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是金,据说28克金可以延展至65公里长,一两黄金,压成金箔可覆盖两个篮球场,读后真让人匪夷所思。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当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建构以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等为核心的“大语文”观,是有道理的,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然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认识:1.九年义务语文教材提出了一个大语文教学思想:“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而“民间语文”则是语文联系生活的桥梁。2.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构想也有涵盖“民间语文”的意向,只是目前“民间语文”仍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3.刘国正先生用“展开双翼才能腾飞”来赞扬湖北宜昌的“课内外衔接”实验,“课内外衔接”实验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含有一些“民间语文”的成分。二、课…  相似文献   

11.
“大语文”教育是指在“大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育外延,深化语文教学内容,拓宽语文教育渠道,优化语文教育合力,注重“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语文教育。下面谈谈对“大语文”教育的浅显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语文?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指语文课本,即“小语文”;广义语文是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大语文”,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大语文”的学习,现就此浅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人,我们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生活,要将传统的应试下的语文“还原”、“还本”。在这种形势下。“大语文”观念深人人心。“大语文”,从所涵内容来看,可以认为是“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进一步凝炼,其要义可以概括为:将课堂向生活辐射,把生活引人课堂。而从教学目标来看,则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特征和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学习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但它,又何止是一门学科呢?笔者崇尚“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大”者,数量大,范围大,密度大。把语文教学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思想,即大语文。有个比方打得好:语文是空气。作为空气的语文充满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永远而又执着。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相似文献   

15.
时空观在哲学、物理、数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上,不是什么新观念,而用这一观念来考察、研究教育,则是近几年的事,用它来考察语文教育,可说是一种新的多数人在思想上还不甚明朗的观念。一九八三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界在这一指示的启示之下,才出现了语文的“宏观研究”,“大语文教育”。什么是宏观研究?什么是大语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把它说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确实不以为过。广阔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如果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要想把握住综合性学习的宗旨,就要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突出“语文味”。“综合性”带给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无涯”的广阔和自由,而“语文味”带给了综合性学习独特的美感和芬芳。越俎代庖,试图综合一切的学习,极易导致学习结果大而空,丢了语文的“一亩三分地”。基于以上这些认识,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兼容性和渗透性。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看似“非语文”而实际仍属语文范畴的综合性试题。这些试题的出现,不仅表明了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不好语文,就很难学得好别的学科,同时,也提醒我们:学习语文要坚持大语文方向,不能孤立地学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有感于此,本刊特别开设“大语文试题讲练”这一栏目,旨在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壁垒,使同学们建立大语文观,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好语文。同时也希望广大师生把你们见到的相关类型的新题、好题推荐给我们。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要练笔,不少语文教育名家倡导过,呼吁过。刘国正先生就曾说:“写作,即教师下水,是语文教师的正业。”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经常动笔是大有好处的,‘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燃而,留意一下语文教师现状,便不免令人失望:热心于练笔者寥寥,视“笔”而不见者多多。  相似文献   

20.
所谓“大语文”,是“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作为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语文”,让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的综合能力为己任,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大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一、让学生心中有个“大语文”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平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请假条,重大的有开会领导作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