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东封郑”是烛之武离间秦晋同盟的一句话辞,教材必修①把“东封郑”释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把“既东封郑”译为“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而且还为很多老师认同,弃教材注释而不顾。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3.
<正>"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一."封"字是使动还是意动?"既东封郑",教材的解释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很显然,教材的处理是把"封"字当作使动用法。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4.
《〈论语〉十则》常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也给人以常教常新之感,但常年来按课文注释和《教师用书》(人教版)的“说明”来诠词释文,总觉既单薄又难通。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辨析辨析以就教于方家。一辨“时习”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教师用书·课文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笔者认为这里把“时”释为“按时”、“习”释为“复习”都嫌单薄。我们知道,古人尚简,但言简而意丰。做学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终生的无尽的,所以老夫子教导弟…  相似文献   

5.
到了高一,我感觉一下子变了,竟然喜欢上语文课了,为什么呢?请看下面一个例子——在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老师在讲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一句时,故意把句中“东”“西”两个方位名词都解成是名词用作状语。接着要求同学们指出他在翻译这句时出现的错误。我们先是一愕,随后才明白了老师的用意:这是在提醒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吸收”,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同学们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来,有些同学认为:“东”和“西”都用在“封”字前面,  相似文献   

6.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相似文献   

7.
“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8.
《烛之武退秦师》课本译注:“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人教社2007年3月第2版课标本语文必修一)译注既全面又细致,但把“乱”释为“打完仗后军队散乱”.似与课文原意相悖,值得商榷。语出篇末晋文公回答子犯“请击之”的话:  相似文献   

9.
“却”应释为“退”山东省五莲县一中刘鹏翔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中有“却与小姑别”之句,课文下面注释为“回头再同小姑告别”,我认为其中的“却”释为“回头”欠妥,在这里应释为“退”。首先,从词义看,“却”在古汉语中释为“退”或“使退”这一意思较...  相似文献   

10.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版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注释存在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字,课本注解为“怎敢”,其实应译为谦辞“冒昧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有两个“封”字,对第一个“封”字,课本注释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以……为疆界”,但“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可译为“以……为粪土”,却是意动用法。原来判断是否为意动用法,关键要看有没有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的读音有三种看法,分别为jué、quē、què。笔者认为,应读为quē。  相似文献   

12.
高中第五册课文《殽之战》中有一句“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不腆”二字课本注为“不体面.当时的谦辞”。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有修正之必要。从词义看,“不腆”宜解作“不丰厚,不富裕”。“腆”,《辞源》释为“丰厚;善;美好”,《辞海》释为“丰  相似文献   

13.
第一期《注释析疑》(以下简称《析疑》)一文,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帮助我们解决了教学中的不少疑难之处。但其中关于《马说》有些词语的解释,我有些不同看法,连带想到部编教材这篇课文注释中的一些问题,一并提出,和同志们商榷。一、“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句,部编教材中将“且”注释为“则”确实欠妥,《析疑》改释为“甚至”,我认为不如释为“尚且”更合下文(“安求其能千里也?”)语意的需要。这句可译作“跟普通马一样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15.
赵家菊 《江西教育》2003,(20):23-24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教”就像那知时节的好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便是“无痕之教”!一、设问无痕例: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西门豹》时,提出的五个问题是:(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编排概况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保留现行教材24篇,新增选了8篇内容新颖、时代感强的课文。32篇课文中包括看图学文4篇、讲读课文20篇、阅读课文8篇。为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计划性,克服中年级读写训练的盲目性,义务教育教材从本册开始安排读写训练重点。本册共安排了6个读写训练重点项目,它们是“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句话”“把句子写通顺”“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本册教材对现行教材课文类型做了一些调整。教科书中不再编排独立阅读课文,现行教中的独立阅读  相似文献   

17.
一、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出师表》) 其中“试用”,课文未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文第六册》223页译为:“从前试用他的时候。”显然,《教参》将其中“试用”等同于今天之“试用”(即“在正式任用前先试一个阶段”)。其实,这是以今律古,望文生训。 愚以为,这里的“试用”当释为“任用”,“试”即“用”,“试用”乃同义复词。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8.
四、课文精选,面目一新义务大纲把课文列为“教学内容’的首位,明确指出:“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并提出了选择课文的四条标准:“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适合教学”和“丰富多样”;规定“基本课文”作为各种课本的共同课文,课文总数应不少于180篇;在全部课文中,现代文占80%左右,文言文占20%左右;要重视选取反映建国以来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根据上述精神,义务教材的课文经过精心筛选,已大大优化。首先是大纲规定的“基本课文”作了调整,计有记叙文20篇,说明文13篇,议论文9篇;小说16篇,剧本2场,新诗11首,古诗19首;文言文18篇(则),共108篇(首)。其中新增课文18篇,诗15首,约占“基本课文”的30%,多数是经过教学实践效果较好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松鼠》、《俭以养德》、《从三到万》、《怀疑与学问》、《夜走灵官峡)、《马说》、《醉翁亭记》等。各种义务教材选入的新课文(指原统编课本未选入过的)比例不等。几种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更换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古文篇目中个别词句的注释,愚意以为尚欠斟酌,在此提出,仅与同仁商榷。一﹑《鸿门宴》“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中的“同命”教科书中释为“和他们拼命”;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古诗文对译》中亦然,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文言课文详释》中也把代词“之”释为“项羽”,“同命”释为“拼命”。诚然,樊哙原是一个杀狗的屠夫,对于这五大三粗﹑勇猛粗犷的一介武夫来说,这种注释尚可成立。但是,那出身亭长﹑起于民间,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的刘邦,在危急时刻总是和张良﹑樊哙商讨大计,不正说明樊哙智勇双全﹑忠贞不二吗?就在…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中的科学教育:量的分析(一)从《语文》课文的主副题分析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所以统计时首先从每篇课文全文着手总体分析课文以什么“主题”展开,然后从课文的段、节、句子等分析课文的“副题”事实上说了什么。在统计时,同一篇课文的同一细目只记录一次。就是说如果一篇课文中的主题中已经出现了“科学教育”这一细目,副题中也出现“科学教育”,那么在统计表中只记录1次。一篇课文最多不能超过2个主题和副题。经过对小学12册教科书283篇课文的统计(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课文主副题共有263个),结果如表1。表1:“科学教育”在教科书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