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明人“韵”论在两个层面上展开。在“韵”之为“声”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诗之“声”,具有独立于“义”之传达的自指性及审美的情感性;在“韵”之为“神”的层面上,明人揭示了“神”在结构上对“声”之“有限性”的超越,在生成过程中对“声”之“人工性”的超越。而对工具性、人工性、有限性的超越使诗之“声”获得了澄明人与世界万物的本体功能。明人“韵”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诗学本体意蕴。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的词语“清洁”、“在”、“普共”、“检戒”、“悬领”、“苦到”、“简到”、“女郎”、“问讯”等,历来辞书未收或释义不确,今则一一进行故训辨析,以求其本义。  相似文献   

3.
成语“仗义疏财”的“疏”当“分散”讲还是当“轻视”讲,尚无定论。本作搜集材料观察的结果:“疏”当轻视讲,不当分散讲;“仗 义疏财”是重义轻财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4.
“必以情”的“情”不该释为“实情”,“情理”和“诉讼之辞”,而应释为“诚”。  相似文献   

5.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本文通过对《色·戒》一题中“色”、“戒”的分析解读 ,指出该小说的主题是“虚空”与“隔离”。其中“色”喻指美人计 ,“色”亦是“幻”——幻觉与引起幻觉的美人计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外在“色相”;“戒”实指钻戒 ,虚指人心隔防。“虚空”与“隔离”有着内在联系 ,佳芝的命运提醒人们外在“色相”不过是一种虚空 ,温柔的表相之下实则隐藏着人心隔防、猜忌的人生真实。这一主题亦体现了张爱玲对人生的体味  相似文献   

6.
本对《古代汉语》选的几个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晋灵公不君》“莫之继”中“之”应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齐姜劝公勿怀安》中“岁”的本义当为“肢解(人或牛作祭牲)”;《齐姜劝新华通讯社勿怀安》“瞽史之纪”中“瞽史”应释之“偏义复词,义偏史”。  相似文献   

7.
敦煌吐鲁番法制书中,“待实、待至”义为“等到(发现实情)以后”,“对众”义为“当众”,“上言”义为“奏”,“稽程”义为“延误程限”,“推迁”义为“死亡”,“论说”义为“争论”,“容奇”义为“收留”,“高下”义为“好歹”,“青好”义为“愿意”,“交”义为“总共”,“陪填”义为“堵塞”,“守当”义为“看守”,“影授”义为“靠山”,“得实”义为“真实”。  相似文献   

8.
胡星林 《语文知识》2001,(10):27-29
“多少”是一个常见的偏义复词。有时表“多”,有时表“少”,但“多少”究竟是“多”还是“少”,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作为偏义复词的“多少”,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先秦汉语中,“多”“少”尚未凝固成词,都有实义,表多寡或数量的大小。例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多少也,谓之计数。”《韩非子·五蠹》:“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相似文献   

9.
任何时代和社会的统治或执政阶级无不十分重视其官吏的“德治”建设,区别只在于对“德治”的内涵有不同的解读,对具体概念有不同的提法。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德治”建设,应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在“五个把握”上下大力气,正确把握“德”的内涵,确保“德治”建设的先进性;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德治”建设的针对性;正确把握用人导向,提高“德治”建设的实效性,正确把握主导因素,提高“德治”建设的自觉性,正确把握责任体系,增强“德治”建设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僵”:“僵硬。~尸|手脚都冻~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辞海》“僵”:“僵硬。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语大字典》“僵”字条下也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解释为“僵硬”。我们认为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理解为“僵硬”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的“坐”“跪”“跽”“踞”四个动词,都表古代常见的坐姿,看起来相似,其实是有区别的。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的动作,称为“坐”。《说文》:  相似文献   

13.
文质 《语文知识》2002,(1):22-23
数词中有“二”,也有“两”,这两个词数值相同,但活动能力却不尽相同。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可用“二”,也可用“两” 1.在量词“米”“丈”“尺”“寸”“升”“斤”“亩”等前单用时,如:二米/两米二丈/两丈二尺/两尺二寸/两寸二升/两升二斤/两斤二亩/两亩  相似文献   

14.
闲暇时看看电视,常听见节目主持人或娱乐界艺人把“角色”念成“jiǎosè”,把“亚洲”念成“yǎzhōu”。听上几遍,出于职业敏感,我耳朵总觉不舒服。“角色”应念“juésè”,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或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而“亚洲”中的“亚”,各种字、词典中根本无“yǎ之读音,应读“yà”。有人念成“yǎ”音大概是受港、台影响吧。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拿不准某些字词读音时,不可随意误  相似文献   

15.
一句话在说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语境不能正常进行而使话语中断的表达方法,修辞上称为“跳脱”。“跳脱”一般由两种方式构成。一种是岔断,话没说完,被别人打断,致使原话被岔得残缺不全,如鲁迅先生《阿 Q 正传》中,阿 Q 去找假洋鬼子“商量”和革命党“结识”的事,洋先生问他:“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  相似文献   

16.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教师”和“老师”两词,内涵和外延颇多差互、交错之处。就《辞海》的解释而言,“教师”亦称“教员”,指“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老师”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似乎二者只有中性和褒义的感情色彩的差别。但细加推敲,二者在构成方式、语义特征、语用价值等方面都有差别。从构成方式上看,二者都是双音节名词,但语素的性质和意义有所不同。”教师”由实语素(动语素)加虚语素构成,“老师”由虚语素加实语素(名语素)构成。“师”在古代本为名词,指“老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现代由于双音化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知识》1999年第7期《“二百五”与“溜须”的来由》一文中,作者对“二百五”来由的解释过于武断,认定它是出自牌九中“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的组合——“二板(百)五”(合起来“毙十”,点子最低),含“倒霉”之意,喻指那些时运不济之人。实际上,关于“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肮脏”、《诗经》中的“食贫”、“成语”颠扑不破”这三个词的一般释义提出质疑,认为“肮脏”是“污染”义,“食贫”是“受穷”义,“颠扑不破”是“掉不破,跌不坏”之义。  相似文献   

20.
当下,以对个体价值的极度尊崇,对主流文化拒斥,以及对日常庸众的蔑视形成的“另类”文学现象,表现出“另类”写作的“私人化写作”,“走向世俗”和“零度叙事”三个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