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释“饥■”     
对《论积貯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饥穰”一词,课本和一些参考书理解为“荒年(饥)或丰年(穰)”。这是不妥的。其实它在这里是一个偏义复词,偏指“饥”义,当“灾荒”讲。只有这样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才能圆合。  相似文献   

2.
「世之有饥穰」的「世」应作何解赵广成贾谊《论积贮疏》中,“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一句中的“世”,课本没注释,而从教学参考中的翻译“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来看,“世”作“世界”讲。对吗?查《古...  相似文献   

3.
《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句中的“饥穰”,课文解释为“荒年”与“丰年”。可是,通读全篇,上下文都只有“荒年”而没有“丰年”的意思。那么,是否可以把“饥穰”只释为“荒年”或“灾荒”呢?我想是可以的。古文中往往有两个词连在一起,却只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思这种偏义复词的现象。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的现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国家”,说的是“国”,并不说“家”。不同的地方是,在古文中只是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而没有组成  相似文献   

4.
“卒”义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有“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一句。课本注释把“卒葬之”释为:“终于葬在那里”,这就等于把“卒”解释为“终于”。一些选本、参考书亦多用此解。其实这个解释欠妥。首先,“卒”在这里是“死”的意思。《尔雅·释诂下》:“卒,死也。”《辞海》也释“卒”为:“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后为死亡的通称。”把“卒”释为“死或死后”,直接说明了慧褒  相似文献   

5.
的注译欠妥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问说》一文第七段(283页)有“……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课本对“道之所成”注释为“学行方面的成就”,《教学参考书》也将“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译为“只要求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课本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书》的翻译,笔者以为欠妥,现就句子结构与前后文意的联系两方面试述拙见。课本的注释显然把“成”解释为名词“成就”,并成为“道之所成”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所”字该作何解,却未谈及。《教参》的翻译也沿袭课本注释,把“成”译为名词“成就”,对“所”字同样避而不谈。这样的注释与翻译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所”字是一个特指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和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的《触龙说赵太后》后有一道练习題:“未填沟壑而托之”。五省(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对这个“之”的解释是:“代词,指太后。”说它是代词是对的,但说它指太后就值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7.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必修)》(1996年4月第6次印刷)《殽之战》一文中:“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208页书下注释(11)将“不顾而唾”解释为“不顾是在君前,就(面对襄公)吐了口唾沫。”此处译为“不顾”,自然是“不顾忌”之意,这是不妥当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3年5月第3次印刷)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古井》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教学参考书》把它解释为“上句用反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的语气”。笔者认为,这句话不是反问句,而是感叹句,问号应改为感叹号。  相似文献   

9.
“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这是徐宏祖写的《游黄山记》中的一句。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把“陡者级之”中的“级之”释为“把它凿成石级”。《教学参考书》把这句话译作:“路就在石缝间宛转延伸,险峻的地方凿成了石级,中断了的架上横木通行,高悬的地方树起梯子连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释“陡者级之”为“陡的地方就凿出石级来。”与《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意见基本一致。我认为上述译释均不妥当。因为这样译释之后,这段艰险山路的  相似文献   

10.
高一语文课本中有一练习题,让学生解释“齐将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句中的“客”。新版参考书的答案是:“客,门客,这里是意动用法,‘把……看作门客’的意思。”此答案不确。此处的“客”是名词作状语,译为“用客礼”或“象对待宾客那样”。名词作状语与名词作动词的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本的语言应当规范化,不应该有病句(包括错别字)。但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病句却不少,略举数例。1.比利……连忙走过来向妈妈陪(péi)礼。(第七册《狮子和小狗》)《教学参考书》在分析教材时,也说:“跑过来向妈妈陪礼。”辞书上没有“陪礼”这个词。“陪”,是“陪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1990年10月版)第一册的《赤壁之战》中,有两个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值得商榷。在此,我们不揣浅陋,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 关于“操军方连船舰”中“方”之解释此句在课本上没有注释,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三选了它作为例句。1990年12月版的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的参考答案(第211页),它解释说:“正。副词”。在教参上附录的译文中,此句也被译为“曹操的军队正连接战船”(第221页)。把此句中的“方”释为时间副词“正”的解法,大约是取自于在春先生的《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一书…  相似文献   

13.
“挺剑”与“剑挺”岂能混为一谈江苏沭阳县贤官中学朱其华初中《语文》第六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挺剑而起”句,课本对“挺剑”未作注释,《教学参考书》将其释为“拔出宝剑”。初中《阅读》第六册《陈涉世家》中有“尉剑挺”句,课本把“剑挺”注为:“剑拔出销。...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病梅馆记》一文中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氏,能以其智力为也”一句,课本未加注释。五省(区)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将这句翻译成“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借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到的。”《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以及其它一些参考书对这一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的句子,课本未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将此句译为“晋鄙合了符,心里怀疑,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很明显,教学参考书是把“举手视公子”里的“举”,解释为“举起”,“手”解释为“人体上肢的总称,或指腕以下的部分。”根据上下文,我觉得“举手视公子,曰”应译为“抬起头来观察公子说”,或“抬起头来看着公子说”。  相似文献   

16.
高二册《鸿门宴》中 ,樊哙在指斥项羽时有句云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此中“王之” ,以前的课本 (人教社 1991年4月第 1版 )注为 :“王 ,为王。之 ,指咸阳。”现在的课本 ( 1995年 6月第 2版)则改作 :“王 ,使他为王。之 ,指咸阳。”笔者以为 ,改注较旧注错之更甚 :将“王”视为使动用法 ,除这个改注外 ,课本中还有两处 :一是《鸿门宴》文后练习第二题第 3小题 ,《教学参考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 :“王 ,动词 ,使动用法 ,封……为王。”一是高三册《单元知识和训练·词的活用》中在解释“使动用法”时云 :“‘王之’…  相似文献   

17.
沈括的《雁荡山》今选入高中语文第二册。这篇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周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另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此时尚未有名”中的“名”,课本未注,不少注译分析的文章解其为“名字”、“名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学参考书》)即译“此时尚未有名”句为“当时还没有雁荡山这个名称”。扬州师院中文系语文教学备课手册编写组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备课手册》则说:“直  相似文献   

18.
高中三册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下称“教参”)。对课文《五蠢》的几处注释或译文,均觉有欠妥之处,特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于“故人重之”课文第三段有个复句:“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教参”把“故人重之”译为“同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此译欠当。复句第一个层次,根据古之天子养薄而劳  相似文献   

19.
为配合1991年8月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写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两册),安徽省教学研究室编写了《小学语文阅读课本教学参考书》(两册)。这套课本及教学参考书,我省小学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现就怎样使用作以下几点说明。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教材把“弄臣”注释为“皇帝狎近宠幸之臣”。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把“以戏弄臣”译成“在弄臣之间戏玩”。笔者认为这样注释和翻译似有不妥。其理由如次。首先,从词义上看。尽管“弄臣”在古代也是一个双音词,《辞源》对它解释是“为帝王所亲近狎玩之臣”,并以《史记·申屠嘉传》为例:“文帝度丞相已困(邓)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依此说,“戏/弄臣”是可以讲得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