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一、“以”字用法索源。“以”(),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ued”,像把形。金文作像人用。《说文》:“以,用也。”《玉篇》:“用也,意也。”因此,它的本义是“用”和“认为”的意思,动词。在古汉语中,“以”的常见用法是作介词,使用频率高,仅次于“于”。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虚化来的。当句子中的“以”带有宾语(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并且它的后面又有谓语Z心词(主要是动词)时,它便与所带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谓语中心词的状语,有时用在谓语中心词后作补语。这时,它就退居为句子的次要成分,由动词虚化成了介词。“以”…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文教学中,介词的教学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蒙语授课学生错用或漏用介词的现象很普遍。其原因:(1)是受母语思维的干扰,对学习汉语介词起了负迁移作用;(2)不了解介词的意义及用法。应采取的教学方法是:(1)对比教学。利用母语进行对比,找出异同;(2)介词与介词的对比教学,可以了解每个介词与其它介词的意义及使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仪》,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4.
一般情况下.介词后面常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等作宾语,而有时我们也见到介词+介词短语的现象,但并非任何介词都可以这样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正确的这类用法。  相似文献   

5.
介词in本义为“在……里面”、“在……之中”,介词on本义为“在……上面”。它们在使用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非常灵活,特别是在同一名词前有时用in,有时用on,以至有的同学混淆不清,不知道怎么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有:(1)语境理解问题。(2)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问题。为了便于同学们掌握和理解,现就课本中所出现的这类现象例解如下。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先生《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是对古汉语虚词进行个案研究的一篇力作,但文中对甲骨文、金文中“于”字用法的归纳还有可补之处。喻遂生师据此做《甲骨文介词“于”用法补议》,对甲骨文“于”字的用法做了详细的补充。对西周金文“于”的用法尚可做以下补充:“于”带谓词宾语;“于”引进时间;“于”字结构的状语用法;“于”字结构的连用。另附“于”的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7.
本探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性副词“相”、“见”的几种用法特点和“所”字的多种词。性,用法以及特别指示代词和动词,介词组成的词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和范围介词的用法,“当”有处所介词和时间介词的用法,“方”只有时间介词的用法。介词“在”和“当”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的,而介词“方”则源于副词。“在”、“当”、“方”三者在出现频率、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地域性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10.
“had better”的用法看似简单却常常被误用。为了避免“had better”的误用,本文综述了“had bet-ter”的用法,全面解释了“had better”的意思、用法、各种语法现象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般情况下,介词后面常接名词、代词或动名词等作宾语,而有时我们也见到介词 介词短语的现象,但并非任何介词都可以这样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正确的这类用法。1.from 介词短语①When I got to the house,a dog suddenly rushed out from be-hind the door.②The boy took out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对比语言学为中外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法专家所重视,发展成为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列为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打算就“给”的种种对应译法探讨汉英对比在词汇教学上的运用问题,以求正于方家。汉语中的“给”字既是动词与是介词,有时又可作助词,有时只是个词素。作动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介词更含各种语义。所以“给”是一词多性,用法甚多。英语中的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中共有71处使用“望”的句子,其用法主要有五类:作构词语素、单音节名词、单音节动词、介词以及概数助词。随着语言的发展,“望”的前三种用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后两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介词“望”被书写上更简便、数量更具优势的“往”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介词“共”的判定标准当从刘坚先生所说,考察佛典语料发现“共”的介词用法应始于三国时期;“自从”作为介词可以表示以现在的时间为起点的用法,结合佛典与中土文献发现,该用法东汉至宋元较多,明清用例较少,现代汉语不用。  相似文献   

15.
秦振良 《新读写》2012,(1):45-48
1.介词“于”的辨析 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于”,用法只限于介词,“于”和它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因此,对中学生来说,“于”的辨析不在用法,而在作用和意义。确认方法如下: (1)“于”在动词后,介绍的是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或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在”、“到”、“向”等。  相似文献   

16.
马瑞 《文教资料》2010,(13):24-26
本文以《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章中“舆”字例句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其词性和用法。《苟子》中“舆”字除作介词和连词外,还被用作动词、名词、副词和助词,用法比较广泛,除了有一般用法外,还有字典辞书中所没有的特殊用法,体现出了专书中词语用法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对于”和“对”都是介词。介词特点是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短语)的前边,跟这些词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都从动词虚化而来。但有些介词仍保留有动词的特点,于是就形成了兼类现象,如“在、到、朝、向、对、比、为”等等。其中“在”的兼类现象最为明显,使用率也最高。“在”的用法和特点,还不限于介词和动词,它还具有副词的性质。如“我在工作”的“在”,就既不是动词,也不是介词,而是副词。“在”的这些性质和特点,有的同志尚未完全注意到。因此,我们觉得对“在”的词性、功能及其所表达的意义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由于英语被动句中的介词“by”而引起的汉语介词“被”和“由”的错用问题。本文分析了英语被动句中介词“by”所表达的概念在汉语中的不同表达方式 ,及汉语介词“被”和“由”在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点 ,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为改进“被”和“由”的教学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