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自从产生起至今,花木兰的动人事迹,以及她的光辉形象便广为世人代代流传称颂。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对木兰形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以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一千多年来 ,一直以其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质朴明快的民歌特色而被广泛传诵 ,它所表现出的刚健清新的豪迈气概更被后人所推崇 ,因而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传统选目。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木兰诗》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花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英武之举 ,尤其对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挖掘得相当深透。课文前的阅读揭示将其主题概括为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种说法接近了文本主题内涵 ,对正确理解《木兰…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是我国诗歌遗产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它和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道被誉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双璧”,在文学宝库中闪耀争辉。在学习和欣赏《木兰诗》这一诗歌名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自始至终没有对木兰进行直接的、正面的、浓墨重彩的外貌描写,而较多地采用细腻的、含蓄的心理刻画来塑造木兰这一英雄形象,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她英雄的性格特征,这是《木兰诗》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认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首先,从《木兰诗》的产生背景来看,孝道思想的失落是再造孝女形象的创作动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最早见于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据此推算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代。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  相似文献   

5.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侯。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代父去从军”的勇敢的决择。  相似文献   

7.
《木兰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诗写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教学中,学生从木兰辞官还乡概括出木兰不慕功名利禄的品质,教师给予了肯定,理由是参考书上是这样写的。我翻阅了学生的参考资料《新教材·完全解读》,第80页是这样写的:“第五段写木兰还朝不受封表现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8.
【设计思想】优秀民歌《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生动形象和其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新教材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把《木兰诗》编入了七年级下册。对于刚刚升入初中接触文言文还不多的学生来说,笔者认为。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欣赏诗歌”是教学的重点。因此,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二、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的《木兰诗》与另一首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木兰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历代的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木兰诗》这块美玉那璀璨的光芒。首先,我们来结合诗的内容分析一下诗中的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快速阅读后思索片刻,举手。)生1:我觉得木兰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她能体谅家中的困难:“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决定“从此替爷征”。生2:木兰不看重高官厚禄,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荣誉和地位面前能从容地放弃,选择一种“愿驰千里足…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的主题,许多文学史专著和评析文章都认为是“歌颂女英雄”,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但是,我们若把《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木兰的形象刻划、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叙写剪裁等作一番剖析,则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当今流行的关于《木兰诗》主题的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相似文献   

12.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相似文献   

13.
一、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二、在疏通字义的基础上朗读全文三、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分小组讨论《木兰诗》与动画片在内容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故事情节。同:都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以及战争胜利后解甲归田的故事。异:在故事的详略处理上有所不同。《木兰诗》重点放在木兰从军前的经历,而略写作战。从而更真实地表现了战况的紧急,突出了木兰身为女英雄的儿女情态。而动画片却把重点放在了木兰从军后的经历,详写她在军营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大家的尊重。这是为了突出木兰毫不逊色于男子汉的特点。从以…  相似文献   

14.
<正>《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相似文献   

15.
“木兰”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兰诗》的许多问题,诸如产生的时代,女主人公木兰的姓氏、籍贯以及诗的作者等等,一直是争论颇多。但是,古今《木兰诗》的研究者,对从来都只把木兰当作诗的女主人公的名字看,未闻有异议。木兰,如果是代父从军的那个女郎的名字,应该是姓木名兰。《姓纂》有木姓,云是端木赐(子贡)之后,“避仇改木氏”。至于说她姓朱(《明一统志》),不过由于“朱”是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  相似文献   

17.
学完《木兰诗》后,由学生自由发问。马龙同学突然问道:从“阿姊闻妹来”一句来看,木兰是有姐姐的,她姐姐为什么不出征?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诗中所塑造的女英雄术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颂。“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主题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中写进这样的歌词,足以说明《木兰诗》的影响之深广;直到今天,“木兰”这个名字,还常常被人们作为女英雄的象征。《木兰诗》大约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它的主题在于歌咏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烈响往。全诗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大体可分为五个段落。诗歌开头一段,从木兰当户织布写起,点明木兰劳动者的身份;从停机叹息引入故事发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在我国诗歌史上被喻为“乐府双璧”。但是,与《孔雀东南飞》一样,《木兰诗》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古典诗歌的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十多年来,似乎有一种说法占了上风,即“批判男尊女卑说”。如郭沫着同志主编的《中国史稿》说,《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打破了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旧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这首诗以木兰这一出色的艺术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就是说明了女子有权利受到和男人同样的看待,这是人民的愿望的反映,对于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的成见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些有较大影响的著作定了这一基调之后,几乎没有人提出过异议。我认为,对《木兰诗》主题思想的这种概括根据不足,因而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