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是一种不常用的标点符号,因其不常用,使用情况较为混乱。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间隔号的作用。 一、表示从属关系。如:《列子·汤问》、《论语·述而》、《史记·屈贾》等,间隔号前是文集名,后是篇章名,后者从属于前者。  相似文献   

2.
肖川 《江苏教育》2000,(7):15-15
关于教学,孔子有一则非常经典的表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在这里得到了最凝练的确证与表征。  相似文献   

3.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犤英译犦Agreatmanhasagoodknowledgeofrighteousnesswhereasameanmanhasthatofprofit-making.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犤英译犦Asuperiormanisbroad-mindedwhereasavillainisalwaysresentful.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犤英译犦Onewhoisfondofhearsaygivesuphisvirtues.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犤英译犦Liketheeclipsesofthesunandthemoon,themistakesofasuperiormanareinclearsightofthemult…  相似文献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载于《论语·述而》。它有个传统讲法,就是:(老师)举一角为例,(学生)不能由此推知其它三个角是什么样子,那就不再教他了。这个讲法是郑玄提出的。而后,三国魏人何晏的《集解》,宋人朱熹的《集注》,清人刘宝楠的《正义》,这些《论语》研究影响较大的著述,都袭引郑说,成为传统。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也依传统讲法作了翻译。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6.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张乐群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话题,它源于《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记篇名)朱熹在《四...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诸子中,儒墨两家喜欢谈诗(诗,指《诗经》,下同),而尤以儒家为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又是最早聚徒讲学的人,十分重视诗的教化作用。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十八处提到诗,而且,他在谈诗时,不用方言而用当时的普遍话——“雅言”。“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论语·述而》,以下所引《论语》原文,只注篇名)可见,孔子谈诗时的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另外,孔子多次劝告弟子们要学诗,还对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述而》(以下《论语》引文仅具篇名)云:“子不系语怪、力、乱、神。”此说影响甚巨。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不谈齐桓、晋文,意即反对暴力。清代袁枚曾将自己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题为《子不语》。连鲁迅也说:“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然而证诸史料,未谓信然。今人于此每存非议,惜未专题详考,本文试予缕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说“臣“     
潘明云 《天中学刊》2000,15(4):53-53
“臣” ,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臣”的本义为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弄清了“臣”字的本义是“眼睛”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它的引伸义 ,就可追本溯源 ,顺理明义了。“臣”的直接引申义是“奴隶”、“战俘”(旧说是“臣”的本义———笔者注 )。《书·费诗》 :“臣妾逋逃。”《传》 :“役人贱者 ,男曰臣 ,女曰妾。”《疏》 :“臣 ,征伐所获民虏也。”在殷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许多奴隶是来自于战俘 ;《韩非子·五蠹》 …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1、《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的“园圃”不是偏义复词,而是同义复词。2、《左传·殽之战》“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的“拱”当释为“两手合握”,而非“两手合抱(围)”义。3、《论语·述而章》的“五十以学易”中的“五十”,不是由“(氏十)”字分裂而成,而是两数相连并称,当解为“五、十以学易”。  相似文献   

11.
《论语·述而篇》有一章记述孔子晚而学《易》的言论,书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一章对研究孔子的生平和思  相似文献   

12.
暴虎冯河bàohǔ--pínghé【释义】暴虎:空手打虎;冯河:徒步过河。后用“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小手提示】“冯”这里不读féng,也不要误写作“凭”。这是学习中需注意的重点。【出处】暴虎冯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旻》,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的诗句。后来《论语·述而》中曾记载孔子用过“暴虎冯河”一词。据《论语·述而》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成语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时鲁国人。他身强力壮,十分勇敢,可是勇…  相似文献   

13.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14.
《论语·述而》记录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的语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于启法式教学的表述。其中的教学思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大家放开喉咙读”的书和先生自己“大声朗读”的书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比较难理解: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一句见于《论语·述而》篇。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四书集注》是这样标点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  相似文献   

16.
【活动主题解读】认知性综合学习,是指以内容模块中的知识组合为方式的综合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模块内的重要知识的多种方式组合,伴随激励机制和欢乐氛围的认知竞比,在愉悦之中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认知量质,以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资源开掘】1.文本资源。(1)课标实验教材七至九年级各册选录自《论语》《、孟子》中的篇章。(2)选录《论语》《、孟子》中语言精警、内容适合初中生体悟的篇章(如《论语·雍也》《、论语·学而》、《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等)印发给学生。(3)推荐钱穆的《论语新解》和高中语文第五册…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这就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众论语·述而》)按一般的解释:“愤” 就是心求通未得而有激愤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达之貌。“启”是开其意。“发”是达其辞。“复”照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18.
“仁”,是孔子树立的一面旗帜,也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这面旗帜上,写着两个显目的大字——维新。它一方面要求“仍旧贯”(《论语·先进》),反对人民群众犯上作乱,极力维护等级制;另一方面,又认为“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主张对礼进行“损益”和“变易”(《论语·为政微子》)。它终结了古代天神宗教独占思想阵地的蒙昧时代,迎来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春天,准备了汉武帝以后儒学独尊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9.
美文采撷轲既取图奉之,发①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②。拔剑,剑长,操其室③。时恐急,剑坚④,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臣闻鄙语⑤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论幸臣》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⑥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既固赵宗》赵且⑦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相似文献   

20.
“举一反三”读书法,出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大学国文序》中也说:“常言‘举一反三’,国文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导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足见,我国古今教育,都很重视“能触类旁通,启发实多”的“举一反三”读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