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音处理是朗读中最常见的基本技巧,它是为了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将某些词语读得突出一些.通常情况下,句子中作重音处理的词语朗读时要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但并非所有的重音都如此.……  相似文献   

2.
重音处理是朗读中最常见的基本技巧,它是为了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而将某些词语读得突出一些。通常来说,加重音的词语朗读时要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但并非所有重音都如此。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这里的“这个”“一定”作  相似文献   

3.
柯岩同志写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热情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深切地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纯真感情。对于这首抒情诗,在具体教法上,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抓好课堂朗读,使学生受到思想教益和艺术感染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以铿锵动人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节奏来表达主旨,打动读者心弦的。搞好课堂朗读,“如同赋给作品以生命”,“更会使人感受”。(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在朗读时,我们要以本诗的主题为依据,把握住深切地怀念、热烈地赞颂这个基调,不要读得哀愁低沉,悲悲戚戚。大家知道,感情是诗歌朗读之本,因而,教员在范读时,一定要带着炽热的情愫读,读出感人的激情来,并引导学生以无限  相似文献   

4.
刘桂敏 《成才之路》2013,(14):80-80
朗读的要求可概括为四点十六个字,读准字音、找准重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其中,找准重音和正确断句是朗读的关键环节。一、注意重音说话和朗读时,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叫语句重音,它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即句子中某些语法成分需要重读。例如,谓语中的主要动词或形容  相似文献   

5.
重音是朗读技巧之一,其表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朗读中,为了强调句中某些词语,气息强一些,音量大一些,这是重音重读;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句中的词语却不能重读,而要适当减弱音势,减小音量,读得轻柔,这便是重音轻读。重音轻读可以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委婉的细腻感情,也可用以传达陶醉、敬仰、赞叹、沉痛等情怀。重音重读,各种普通话语音教材均有详细阐述,重音轻读,各种教材却甚少论及。本文就以现行中师《文选》和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重读的音节叫重音。重音教学既是朗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逻辑重音的教学更是如此。 语句中的重音,有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之分。语法重音是根据语法结构的重点,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重读。一般说来,谓语比主语读得再些,状语、补语比谓语读得重些。例如:  相似文献   

7.
要巧于激发阅读兴趣。阅读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使他们对课文产生好感,受到鼓舞。例如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一上课,我满怀感情地向大家介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在法国巴黎演奏一首乐曲,轰动了整个巴黎,这就是《周总理你在哪里?》。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于是,我深情地背诵诗的开头一节,然后说:“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下面的就让大家自己朗读吧。”话音刚落,大家就深情地朗读开了。  相似文献   

8.
重音也叫重读。是指朗读,说话时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重音运用得当,就可以准确地表达情感、从而使语意更加鲜明。例如:“今天我值日”,重音的位置不同,所强调的意思就不一样。今天我值日。(强调“今天”) 今天我值日。(强调“我”) 今天我值日。(强调干什么) 重音在说话和朗读中应尽量少而精,重音越精越少,内容越突出,语句目的越明确。  相似文献   

9.
朗读教学的设计可以从重音、停顿、强调、语速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中重音的朗读指导是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理解文本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正因如此,如何通过捕捉重音赏析美文,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探究的问题。一、明确朗读重音的分类,是捕捉重音的前提1.语法重音,有规律可循,位置也较固定。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常见的规律是:(1)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如: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郑振铎《海燕》)以“斜掠”与“浮憩”为重音,才能体会两个动词的准确生动,欣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含义而对某一个词语加重读音,叫做“逻辑重音”。逻辑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朗读者逻辑思维的改变而改变。譬如“这本书是我的”这个句子,逻辑重音就可能有下面几种确定法(带点的词语为逻辑重音):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学生只有读得正确、流利,才能进一步读得有感情。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受口语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势,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尚未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常在朗读时乱加字或漏字。“比较法”就是引导学生把读错的句子和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朗读时加字、漏字会产生种种不良后果,从而做到正确朗读课文。例如教《温暖》这课时,有的学生把“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读成“周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漏掉了“又…  相似文献   

13.
第三节儿童歌词的重音重音,指在有声语言表达时需要着重强调的词语或者词组,它是构成儿童歌曲表现力的诸元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熟练掌握儿童歌词重音的运用,是创作出优秀儿童音乐作品的前提之一。一、儿童歌词的重音我们在朗读儿童歌词的时候,总会把其中需要重点强调的部分,用加强语气的方法来进行突出表现。将想要强调的句子读重些,或把句子中有特殊含义的词读得重些,以突出中心,这在朗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是把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要使听者感受到一种艺术魅力,必须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朗读的一般技巧包括停顿、重音、快慢、高低等。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确定重音和表达重音是朗读好一部作品的关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弄清重音的概念和类型所谓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它是由音译、音长决定的。重音有引起注意、突出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通过重音,可以融切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在朗读中一般把重音分为两大类,即"语法重音"和…  相似文献   

15.
朱华贤 《天津教育》2006,(10):55-55
在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朗读周恩来回答魏校长的那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读出铿锵有力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当读得颇有一些激情时,教师问学生:“周总理这时几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质的变化,令人欣喜。但也出现了一些与课改不和谐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一、评价的模糊性现象一:课堂上,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教师都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17.
陈一平同学问:“有许多悼念周总理的诗篇,《周总理,你在哪里》写得出类拔萃,构思精巧,全诗的感情线索是怎样发展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感染力很强的抒情诗,思想内容并不难理解,它写得如此感人,主要是诗人作了新巧的构思:作者把诗歌的题目作为全诗的感情线索和结  相似文献   

18.
黄建军 《考试周刊》2014,(16):41-41
<正>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李老师检查大家的课文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说:"世界都市维也纳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希望大家关注文中的重要词语,把此地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轻重得宜,疾缓有致,读得如痴如醉,犹如天籁之音。是什么让听者对如此都市心驰神往、好似神游呢?我想:大概是学生读出了这三个成语的味道。果不其然,李老师投以该生赞许的目光:"你读得很出色!文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三个成语的画面之感全被你读出来了!"真是英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年是周总理的诞辰一百周年。想起周总理, 我头脑中不禁涌出这样的诗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首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是诗人柯岩在1977年在《涛刊》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朗诵的,后来竟不胫而走,许多报刊纷纷转载,电台纷纷播诵,多家出版社收入悼念周总理的诗集,还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这首仅几百字的一首诗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有深厚的感情。而这首诗恰恰用诗的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有人说,散文是美文,而诗歌是美文的美文。她的美表现在多方面,而这首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巧用辞格表达强烈的感情 多次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要抒发的对周总理无限崇敬、怀念的感情一次次向前推进。 诗是主情的文体,这首诗一开始就用“呼告、反复”的辞格表达亿万人民对我们敬爱的周问题的无限怀念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里,第一句是呼告,划横线的是反复。反复辞格的使用,仿佛痛失亲爹娘的孩子在反复低吟对亲人的怀念,抒发无比强烈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表情朗读训练,常见教师重在技术上的传授和灌输。比如哪里重读,哪里轻读,哪里语速快,哪里语速慢……学生死板摹仿,读得怪声怪调。其实,解决“这样读”的基础在于先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从这个关键处着手展开训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教《草船借箭》,要求学生以成功的表情朗读来理解、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项训练,在人物对话的提示语中添加表示内心活动的词语。学生讨论后,是这样添加的:周瑜(明知故问):“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故意)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