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阐释学、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读者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不被作者所左右,能够对文本进行独立而客观的评价。有意无意地站在白居易的视角解读《琵琶行》,是《琵琶行》鉴赏史上的主流解读方法。这种解读的不足之处在于,将琵琶女与作者互相激发、触动的双向行为,简单处理为琵琶女激发了白居易情感抒发的单向行为。因而,仅从白居易的视角分析《琵琶行》,是单向度的,是不全面的。只有增加从琵琶女的视角,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琵琶行》。因而,破除阅读教学中的作者至上观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这是清代诗人张维屏游浔阳琵琶亭时写下的诗句。千百年来,《琵琶行》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特具的思想内容外,它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姚萍 《文教资料》2011,(36):248-249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他的长诗《琵琶行》为人们耳熟能详,诗中琵琶女的遭遇也引起无数人的感叹和同情.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心相惜之情。也广为人们传诵。后来出现以《琵琶行并序》为本事的杂剧及传奇作品.将故事铺演成一出出爱情剧.历史中白居易的文采风流与忠君爱国的文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作者通过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探索多元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情境中体会诗人描写的妙笔,找出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理解白居易抒发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笔者在《琵琶行并序》课堂中设置任务情境,开展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身世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宦途不得意的感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琵琶女是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女性,读者无不同情琵琶女的沦落。琵琶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乃千古传颂的名篇。这首诗以琵琶的悲怨倾诉和诗人悲情入诗的真情律动在诗界独树一帜。本文以诗可以怨为范本,并对《琵琶行》进行悲怨美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描述了一位琵琶女的精湛技艺和凄凉身世,也倾述了作者对自己无辜被贬、抑郁不得志的满腔悲愤。本文试图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三个角度对《琵琶行》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白居易《琵琶行》(以下简称《琵》)自产生以来,便声誉鹊起,从唐宣宗所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至清人张维屏感叹"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并且成为后世戏曲题材的重要选择,可谓流传广泛,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如此,它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传统经典篇目,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三中,足见其地位和价值举足轻重。但是,很多教师对其应该怎样解读并实施教学,特别是对它的叙事性缺乏自觉的认识,常常陷入解读误区和  相似文献   

12.
琵琶,享有"民乐之王"的美誉,音域广,表现力丰富。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作曲家吴厚元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紧紧抓住"琵琶女"的音乐形象,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用婉转的曲调诉说着"琵琶女"心中的悲叹,以及诗人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感叹。  相似文献   

13.
《新刊摘汇奇妙戏式全家锦囊伯皆》(简称锦本《琵琶记》)是现知刻印年代最早的《琵琶记》版本,插图形式为上图下文全像式,插图风格古朴,呈现出明代早期建安版画的风貌。戏曲插图是一种阅读提示,体现插图作者对文本的诠释和理解。锦本《琵琶记》的插图在表现形式上有类型化的特征。从插图与文本的关系来看,锦本《琵琶记》的插图可以分为照搬原文型、强调渲染型、主观臆想型、景物象征型和错误疏漏型等五个形态。  相似文献   

14.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一首深受观众喜爱的当代琵琶乐曲名作,展现了民族音乐和古典诗词相得益彰的搭配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在解读《诉》与《琵琶行》艺术情缘的基础上,从意境塑造的角度来展现当代琵琶曲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借此提示琵琶音乐工作者未来通过丰富自身文化修养而拓展琵琶创作与演奏思路、方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朱建明、彭飞同志的大作《论〈琵琶记〉非高明作》,对我很有启发,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对《琵琶记》的作者以前曾有过争论,现在普遍认为是元末的高明,确实已成定论。朱、彭二同志不为定论所缚,勇于探索,这种精神值得学习。朱、彭二同志认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依据来源于徐子室、钮少雅合编的《南曲九宫正始》。但是,我仔细重阅《九宫正始》之后,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琵琶记》非高明作的结论,相反,我认为《琵琶记》确系高明作。现将鄙见略陈于后,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和朱、彭二同志。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是白居易极负盛名的诗歌。历来被人传诵不已。在戏曲界中,被多次改编。其中马致远的《青衫泪》摒弃了白居易的主题,塑造了一个敢于争取幸福的琵琶女形象。蒋士铨的《四弦秋》则忠于原著,真正演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塑造。对琵琶女形象的不同改编,体现了作者不同的人生设计,抒发不同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以明代邱濬《伍伦记》为创始的道学家派戏曲和以邵灿《香囊记》为肇始的骈俪派戏曲,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论域。《伍伦记》主风化的思想倾向和《香囊记》尚骈雅的艺术特点,与高明的《琵琶记》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琵琶记》内容上的道学化和艺术上的骈雅化这两个特征,分别为《伍伦记》和《香囊记》所继承,其影响的轨迹清晰可见。研究道学家派戏曲和骈俪派戏曲,不可能忽视《琵琶记》对《伍伦记》与《香囊记》的影响以及对这“三记”各特点的分析。此外,这两个戏曲流派的形成还各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文化背景。本文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探索这两个戏曲流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其感伤诗的代表作。它借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幽怨之情。对此,古今学者言之甚明。如洪迈曰:“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爱新觉罗·弘历等则言:《琵琶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靳极苍教授也认为,《琵琶行》的主题,是“借写琵琶女不幸遭遇和不平之愤抒写自己忠而被的悲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士农工商"角度来尝试解读《琵琶行》,希望能够从琵琶女、商人以及作者的社会地位出身,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