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们对于《红楼梦》中宝钗、黛玉形象的评价,往往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谈其优劣,因而众说纷纭。本文换了一个视角,将其纳入作者审美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指出钗黛双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潜在认同;钗黛的差异,写出了世俗与性情的对立;最终宝玉舍钗取黛,是作者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反叛,体现了对真性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2.
是黛还是钗     
红楼梦自成书以来,拥黛派和拥钗派的论战就没有停止过.拥黛派执着于黛玉的才貌双全和纯真凄美,发出了红颜应效林黛玉的慨叹;而拥钗派专注于宝钗的宽厚贤德和娴淑静雅,生出了娶妻当如薛宝钗的感慨.但是我们在读过《脂披红楼梦》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脂砚斋对黛钗二人的评价竟然是:“钗黛合一”,也就是说黛钗二人本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得也有失。二十世纪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何其芳的研究具有建立学术研究“范式”的意义。建立新的“范式”,推进《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应注意作者小说美学、人物形象的全面系统分析、精读原著、原著与续作的分别。  相似文献   

4.
本对《红楼梦》中“兼美”形象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审美意义进行了探寻,认为“兼美”形象主要是作“钗黛合一”艺术构思的体现,表现了作的审美理想;对秦可卿悲剧形成的原因也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钗、黛优劣之争伴随着整个“红学”史。薛宝钗形象的复杂性几乎包含着《红楼梦》的全部复杂性。文学形象是需要读者深切“理解”的。笔者同意这样的意见;薛宝钗是一个“理智人”。但是,关于这个“理智人”幽隐深微的心态,却需要有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4):21-22
《红楼梦》作为一部跨越百年的经典著作,对它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而且随着学术脉络的延伸,层次愈加丰盈和深邃。在应用语言学视阈下,对《红楼梦》的称呼语加以研究,会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感悟,特别有助于拨开"宝黛钗"之间的关系迷雾。  相似文献   

7.
名著《红楼梦》第八回,对红楼故事有着提纲挈领的意义。《红楼梦》写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写封建社会上下尊卑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种种社会生活现象,是通过宝、钗、黛三人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具体讲是“黛死钗嫁,宝玉出走”这样一条情节贯穿线来展开和表现的。《红楼梦》第八回是书中这三个主要人物第一次集中活动,是“木石姻缘、金玉良缘”矛盾冲突和力量消长的第一次的表现,是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对争取周围支持的不同前景的第一次显露,是他们爱情婚姻悲剧发展走向和结局的第一次暗示。因此,第八回可以说是《红楼梦》的总纲。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宝玉角度的"合一"和作者角度的"合一"。首先,宝玉梦中所见可卿身上的二美合一,正是宝玉在初见黛钗之后产生的一种女性理想,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幻象式解决。其次,作者对钗黛合一的处理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美学理想。钗黛二人是女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女性两种不同类型之美的典型。钗黛二人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美的事物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闫红读红楼     
《红楼梦》中最难看透的莫过于薛宝钗了,即使有着七窍玲珑心的林黛玉也是很久还没能对她有个确认。后世的拥黛派和拥钗派争执不下,拥黛派将宝钗贬为矫情伪善的宵小之徒,拥钗派则极赞宝钗的温柔敦厚、大家风范。其实,曹雪芹老早就  相似文献   

10.
从秦可卿之死看秦可卿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正钗之一。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没有用多少笔墨,且实写不多,又到第十三回就让她夭亡了。因此.这个形象给人的印象是扑朔迷离,难于把握。特别是对这个人物的死,众说纷纭,从而导致对这个形象评论不一。我没有认真读过《红楼梦》,更谈不上研究,只凭自己粗浅的理解谈一下她的死以及对这个形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人物,研究《红楼梦》不可不研究黛、钗,而研究黛、钗自然就要涉及到她们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不少读者与研究者大都认为林、薛乃是一对著名的"情场冤家",并且根据各自的主观审美爱好,又使之形成了三个派别,即拥林派、拥薛派与双拥派。持双拥派者属于折衷主义者,自可不论。拥林派认为,薛宝钗奸诈邪恶,阴险毒辣,阿谀逢迎,挑拨离间,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不惜"对林黛玉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五行生克规律,作者使《红楼梦》的整个故事在预设的大劫中演绎着,有利于表现作者更为隐蔽、更为深刻的主题思想。宝、黛、钗即土、木、金的相生相克关系,决定了三人的婚姻成败,也奠定了《红楼梦》这一爱情大悲剧。  相似文献   

13.
宝、黛、钗是《红楼梦》的三位主人公 ,对三人的第一次相见作者都有精彩的描绘 ,宝、黛初会是一种笔墨 ,钗、玉相会又是另一副笔墨 ,而宝、黛、钗三人的一起登场便拉开了恋爱婚姻的帷幕 ,这两次初会对塑造人物形象无疑都是一次浓彩重笔的描写 ,尤其是摔玉和看玉的细节凸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红楼梦》中的宝黛形象,是“红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见仁见智,厚此薄彼,甚至势同冰炭。而近几十年间看法渐趋一致,褒林贬薛,几成定论。但笔认为,评价仍欠公允。本从小说本的实际描写出发,并参照曹氏之论和前人评语,认为作原意只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鲁讯语)。书中的钗、黛堪称各极其妙,无所轩轾,所谓双峰并立,两水分流。这是《红楼梦》写实特色和现实主义成就的具体体现。中对评论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原则也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引《红楼梦》论证了《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我们也可将二书进行关联性阅读。如受《差序格局》篇启发,将探春与王熙凤进行比较研究;受《家族》《男女有别》篇启发,探讨酿成宝黛钗悲剧的深层原因;受《名实的分离》篇启发,探究《红楼梦》现实世界名与实的分离情况。从社会学的角度,用《乡土中国》去解读《红楼梦》的人物、结构与主旨,同时将《红楼梦》作为理解《乡土中国》理论的例证,可引导学生对二书有更新更深的领悟,并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正>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相似文献   

17.
“钗黛合一”中“钗”是“俗人”里典型的贤淑女子,“黛”是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二者无论从性格上还是命运上都是互相映衬、互相照应、互为补充的,这是《红楼梦》所特有的写法,表达了曹雪芹所希望的一种既能生活在温暖的尘世中,又能保持一种超然尘世的心境.这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完美组合,也是曹雪芹个人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钗、黛斗争说起,指出二百年来读者因钗、黛之争的障碍,看不到红楼梦八十回构思和描写中并未写钗、黛斗争,而是写钗、黛和好,二美合一。程、高续书后四十回方以钗、黛斗争、一死一嫁、不可两立为结局。后代读者受此误导,不能觉察,出现多处误读,直至于今。这个误读反映传统思维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当今红学研究蔚为大观,本文另辟新径,换一个视角来探究曹雪芹小说艺术的迷人光彩和无穷魅力,从领悟曹氏对色彩认知、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中三位主要人物宝、黛、钗的性格特征,继而挖掘色彩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最终达到审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班岚 《林区教学》2015,(2):37-38
《红楼梦》中的人物矛盾错综复杂,层出不穷,其中的爱情故事除了有名的"宝、黛、钗"三角恋爱之外,还有令人唏嘘的贾芸和小红的爱情,且刻画得细腻、生动。从芸红之恋解读《红楼梦》,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