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珠海口海域人工岛及隧道段,第四系覆盖层、基岩埋深、断裂构造带和不良地质体开展地质勘查。采用多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联合的多尺度反射波法,其中多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在探测精度和探测深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增加单道地震提高分辨能力和探测深度,提高物探解释的准确性。多尺度反射波法探测及研究表明:水底地形走势东高西低;精细划分出5个地球物理层位;推断出2条断层的空间位置及活动性质;探测出浅气层富集区和软土层海底高程区间。勘探结果表明多尺度反射波方法是跨海工程勘察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针对地层精细化分层、探测不良地质体、基岩埋深和断裂构造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最终为近海工程提供了基础设计资料。  相似文献   

2.
城市物探往往因为地表建筑物密集,空中高压线,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成孔难、检波器安置难度大,安全生产压力大,得到的地震记录信噪比低等原因,造成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极其困难.本文以邢东矿后备区为实例对城市物探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吴宁 《科技风》2013,(11):65
对该井场进行了工程物探调查,以查明作业海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海底地形、地貌形态,探明中、浅地层的地质结构、构造及潜在的各种灾害性地质因素(浅层气、古河道等)。本文提供的是埕北7DA井组井场工程物探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4.
山地地区地震勘探精度日益提高,要求优化采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以确定构造和勘探目标。在对各种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一套山地地震勘探野外资料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通过实践,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宁夏宁东煤田某矿区的三维地震勘探为例,针对该区卵石层发育、树林密、电网多、水管和燃气网复杂、高速公路、旅游和文物保护区等复杂的表层、浅层等地震地质条件,从采集条件分析八手,结合生产实践,采用了多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手段,保证了野外数据采集的质量,在后期的资料处理解释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取得较好效果,并经后期巷道验证,其地质成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曾卿  吴蔚  陈明春 《大众科技》2005,(11):97-98
十万大山地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给石油地震勘探带来了许多技术难题,这也是该区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的原因.文章经充分认识了解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并参考该区几轮地震资料采集工程的施工方法及相关试验,进行技术探讨,寻求改善地震资料信噪比及有效完成地震地质任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区域物探资料特别是磁法资料由于磁异常的迭加,既包括了浅部的岩性分布信息,也包含了地下的深部构造信息,采用向上延拓、垂向一阶导数等多种异常分离技术对地磁异常进行分解,提取浅部场来分析近地表地质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涌水突泥是隧洞工程常见的不良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施工安全,提前预判断层富水带的分布可降低施工风险。将TSP与地质雷达用于某凝灰岩隧洞大方量涌泥水时的超前探测,介绍了提高TSP数据采集与处理质量的关键措施,物探成果准确预测了隧洞前方含水破碎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论如下:爆破过程采用水体密封可显著降低声波及面波干扰;岩体破碎区域对应TSP纵波波速、密度及弹性模量值偏低,若岩体富水,横波波速与剪切模量也相应降低;地质雷达在含水破碎带中的电磁异常表现为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的振幅差异,同相轴错断,且主频相对偏低,但一般50 MHz。  相似文献   

9.
王永华 《内江科技》2012,(2):110-111
我国山地地区成为当今地震勘探的重点。但该区地表条件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倾角陡,新老地层倒置,甚至出现双重构造,使得该区干扰波十分发育、信噪比极低。因此,该区采集到的资料品质差。为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本文在总结已有采集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山地干扰波发育规律及影响地震资料品质的因素,提出一套适合在复杂山地进行地震采集的方法。该方法包舍了盒子波调查、组合激发、宽线大组合接收等。经现场采集实践发现该方法可明显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地震勘探对野外数据采集的信息量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野外资料采集是整个勘探过程的前沿,检波器性能是取得原始资料的关键所在。研究、开发、生产的新型高输出宽频带、大动态、失真度小、低噪声、高频检波器,能有效提高地震波的信噪比、分辨率和有效信号的采集。本文通过对比试验和野外生产实验证明了24D-A新型宽频带大动态高频地震检波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辽宁建昌药王庙地热田勘查,主要采用了资料收集研究、地热地质调查、物探、地热地质钻探、抽水试验、工程测量、水样的采集及化验等方法.综合分析调查资料、收集资料和物探解释成果,确定钻探位置.成井后完成抽水试验、水样分析等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发展,各种勘探难点也不断出现,尤其地质条件复杂区,面临的难点更多。东欢坨矿区,属于地质条件复杂区,地表障碍物密集,采集难度大;可采煤层多,间距小,干扰严重,有效波信号弱。通过在资料采集、处理、解释过程中,采用一些针对性的创新技术,如在厚沙土覆盖区应用大吨位可控震源,采用特殊观测系统获得障碍区地震资料,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对煤层进行精细化分,采用属性体技术分析煤层的赋存形态及构造发育情况等得到了良好的勘探效果,证明所采用的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的工程地质勘查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论层出不穷,而随着这些层出不穷的技术以及理论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发展应用,使得现代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我国的工程地质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探方法是当前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较为广泛且实用性非常高的方法,随着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的发展应用,使得我国工程地质勘查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就物探方法在工程地质勘查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物探方法的水平和工程地质勘查的质量和效率,加大对物探方法以及工程地质勘查的分析研究力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物探方法及工程地质勘查的深入分析研究,然后对物探方法在现代地质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张宗明 《科技风》2014,(21):128
在地质勘测中,地震勘测必不可少。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地震勘测方法,且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环境恶劣,需要提高勘测技术,全面采集勘测数据,提高勘测准确度。本文主要对地震勘测方法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地震勘测数据采集工作进行分析,为地震勘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浅层地震折射波法以其能够确定基岩界面的纵波速度和深度而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本文介绍了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敦白客运专线某段测线内隧道工程勘察实例,阐述折射波法在铁路隧道进出口浅埋段勘察中查明隐伏构造和破碎带等不良地质体及土石分界线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几种提高该方法信噪比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梅超 《中国科技纵横》2011,(5):247-247,277
随着胜利油田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地质任务要求越来越高,由寻找构造油气藏逐渐向岩性、断块等隐蔽油冬藏过渡,而地表条件也越来越复杂,对地震采集遣成了很大的困难。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体的“双复杂”问题,严重制约了地震采集的发展,影响了高品质地震资料的获取。激发作为地震采集的关键环节,受“双复杂”问题影响尤为严重。因此复杂地表的激发,需要研究对地面建筑的震动足够小,最大限度的减小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同时增强下传能量,确保得到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的震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震勘探以其特有的高分辨率在水上工程地质勘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方法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由于水面和水底之间的地震多次波干扰、爆炸震源的气泡脉冲及震源能量弱等因素使得水上地震资料的品质降低。为此,提出能有效压制干扰、提高地震记录品质的处理方法尤其重要。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如何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和地质推断解释的可靠性,为工程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介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物探在我国资源、环境与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微弱地球物理信号采集与处理水平,非均匀地质体的探测与描述,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减少地球物理反问矗的多解性。最后总结了地球物理勘探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趋势,并描述现今新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澜沧江沿江公路工程K119+600~K120+900滑坡(阿塔登滑坡),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多种勘察方法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查明该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特征、稳定状况、与拟建线路的关系等,为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近年来的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发展过程中,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采集技术得到了地震勘探界的普遍重视,并且它在工程地震、煤田及浅油层勘探等方面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重点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采集技术中的激发耦合问题,激发药量,检波器频率的选择、埋置以及组合,噪声和覆盖次数等方面对高分辨率采集技术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