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玛纳斯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二排构造带,是三排构造带中变形最强烈的,地表出露了典型的断层相关褶皱现象。本文从过玛纳斯背斜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入手,通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以地表、钻井数据、相邻地震剖面的对比为约束,建立与实际剖面相吻合的构造几何模型,并通过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再现玛纳斯背斜几何变形的运动学过程。分析表明玛纳斯背斜为三个构造三角楔的叠加变形,构造三角楔底、顶逆冲断层均派生次级反向逆冲断层,与对应的主断层形成突发构造变形样式。从垂向上看,玛纳斯背斜由下至上可划分为三套构造形变层:下部构造形变层—来自于深部的滑脱面(J2x以下)形成的低幅度断层转折褶皱;中部构造形变层—由胜金口组(K1sh)底部滑脱面控制的反向逆冲断层与底部逆冲断层形成的多级构造三角楔的叠加构造;上部构造形变层—由安集海河组(E2-3a)滑脱面控制的浅部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2.
齐古背斜隶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是受燕山期和喜山期造山活动作用的结果。齐古背斜构造变形强烈,深浅构造相互叠加,构造演化序列难以确定,与相邻背斜间的构造转换关系不甚清楚。本文运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分析方法,配合平衡地质剖面技术,以地表露头和实测资料为约束条件,对过齐古背斜的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几何建模,确定了齐古背斜的合理变形样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厘清了主要构造变形时期断裂体系的分布与构造继承关系,最终构建出齐古背斜的三维构造地质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中南坡地区特别是穿过塔中南缘断裂带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和断裂平面组合,发现塔中南缘断裂带走向NWW-NW,倾向NE,是分割塔中隆起和塘古孜巴斯凹陷的边界断裂。古生代塔中南缘断裂带经历了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即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加里东中期Ⅲ幕及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塔中南缘断裂带表现为高角度的逆冲断裂,兼有走滑的性质,沿走向分为三段:西段,高角度逆冲构造,断层面陡直,在中晚奥陶世发生了断层的强烈反转;中段,相比倾角较缓,剖面上表现为具盖层滑脱性质的高角度断展褶皱,中晚奥陶世断层发生反转,断距明显增大;东段,相比中段、西段,在早中寒武世-早奥陶世,表现出了一定逆冲断层的性质,并在中晚奥陶世逆冲断距增大,体现了应力传递在塔中南缘不同部位的差异性。这些认识对于寻找塔中南坡地区优质碳酸盐岩储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综合利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较为准确地揭示了位于西昆仑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的结构和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帕米尔逆掩推覆带是帕米尔与南天山对冲碰撞带,呈东西走向,区内发育三、四排逆冲断层,且逆冲断层出露地表,反映出帕米尔向北逆冲推覆的特征.帕米尔逆掩推覆带由南向北的冲断作用表现为浅层滑脱的薄皮冲断为主,各次级断片成叠瓦状构造样式,其断片南倾的格局是由于来自南天山冲断系统深部双重冲断构造的背景下实现.  相似文献   

5.
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呈北西西走向,西界止于阿尔金走滑断层,东至榆木山。综合地震、非地震及地面露头资料研究成果,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具有以下特征:是由多个逆冲推履带侧向叠置而成;每个逆冲推履带由于逆冲推覆位于量的差异产生横向调节断层;由于调节断层的分割,构造变形及结构东西方向具有分段的特征;构造变形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  相似文献   

6.
赵渝 《内江科技》2010,31(11):127-127
龙门山自上三叠统至第四系全新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首先基底就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分别是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在印支期构造变形强烈,为陆缘海-前陆盆地阶段;燕山期继承性发展,为山前坳陷盆地的盆缘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叠加和构造改造,以早中期褶皱-冲断和晚期构造滑覆为主,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7.
通过二维地震解释、测井资料以及实测剖面的成果,利用复杂构造建模解析的方法建立里库车东段迪北-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新生代断裂带的几何学模型,确定了断裂主要活动期次。库车东段迪北-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构造变形复杂,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库车盆地和南天山造山带的演化密切相关,在古近纪晚期和新近纪晚期均发生了明显的断裂活动。这两期断层活动控制了断层两侧的地层变化,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迪北-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断裂活动控制了该地区的基底断层的发育,在盆地浅部和深部均发生强烈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气源条件、储层特征、构造特征及油气输导特征研究,认识到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该区沙湾组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发育较好储集层。油气输导体系起主要输导作用的为的毯砂。沙湾组油藏类型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沙湾组油藏成藏模式为外源供烃、"阶梯式"输导、耦合成藏的油气运移聚集的成藏模式,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和断层,沟通侏罗系毯砂和沙湾组储层的断层附近的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张昊  桑林翔  王丽滢 《内江科技》2013,34(5):84+150
乌36井区区域构造处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西端乌尔禾断鼻构造中部。乌尔禾—风城大型背斜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乌夏断裂带西部,为北东向展布的大型背斜—断鼻构造。在构造轴部附近被近北东走向的逆断裂切割而形成一系列断鼻构造。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茫南地区断裂特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拉张、裂解、俯冲、消减和碰撞作用形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茫南地区存在两套断裂构造系统,一是主要在挤压应力和深部断层的影响下形成的浅层表皮褶皱构造系统,二是受来自南部推覆挤压作用而形成的深层逆冲推覆断层构造系统,为主要的断裂。在浅层表皮构造层中发现1条浅表断层——茫南1号断层。在深层构造系统中共发现和落实太小断裂6条,其中11级断裂4条,11级断裂2条。  相似文献   

11.
刘荷涛 《内江科技》2014,(4):136-137
<正>大巴山构造带属上扬子地台北缘,是在印支期秦岭碰撞造山带南缘前陆的基础上,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所形成一个向南西凸出的弧形构造带。根据构造变形样式及特征组合由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以及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基于野外观察及实测地质剖面对南大巴山构造特征及成因分析进行探讨,指出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与多层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前陆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包头市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石合拉沟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包括:逆冲断层及运动方向,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及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3.
刘乐 《科技通报》2021,37(3):16-21
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东湾背斜区域的构造解释工作,通过生长地层分析得到其发育时间为古近纪安集海河组时期,形成机制为翼部旋转机制滑脱褶皱.面积-深度-应变法分析结果显示滑脱层位于深度为~9 km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褶皱主要受平行层纯剪切控制以及部分地层弯曲调节变形.背斜带核部位移量可达1239 m,且构造带位移量的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为滑脱褶皱的生长以及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东湾背斜两翼发育有丰富的褶皱调节断层,构造带不同位置处为褶皱调节断层发育的不同阶段,且调节断层随褶皱生长会向上及向下传播,传播方向取决于软弱层的发育和其厚度.此外,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可能为东湾1井没有钻获到油气资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米仓-大巴山地区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域多期构造叠加作用,形成了现今独特的构造形态,研究米仓-大巴地区的构造变形时间对该地区油气成藏、保存、运移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区区域不整合面、矿物裂变径迹、K-Ar以及ESR测年的研究,认为米仓山-大巴山构造交接区两期褶皱发育的时间应为K_2-E_2,从山前到盆内,隆升时间逐渐变新,背斜隆升时间早于向斜隆升时间,米仓山穹隆隆升时间为中白垩世(K_2),米仓山、大巴山前缘构造带变形时间为晚白垩世始新世(K_3-E_2),米仓山变形时间略早于大巴山变形时间,在晚喜山期的构造活动中,南大巴NW逆冲推覆构造扩展到通南巴构造带。  相似文献   

15.
徐淮地区的徐宿弧形逆冲推覆断裂构造体系,由一系列近南北向背斜向斜构造和逆冲推覆断裂构成。寒武、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岩溶裂隙水为区域内主要储导水岩系,由推覆构造内一系列的南北向背斜、向斜构成集储水构造。受推覆构造格架制约及岩系隔水岩层的阻隔,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地下水富集带。通过查找区内新构造破裂构造带,查明了区内地下水分布规律,确定了区域地下水富集带。确定了其展布空间的方向性,原位破裂性,几乎直立性,延展远,具有间隔性,等距性特征。查找出徐淮地区地下水储集富水带,为该地区地下水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辽河滩海东部地区是辽河油勘探重点接续区域,其新生代不同时期断裂体系特征发育具有较大差异,同时,走滑作用的存在使得构造演化的研究也愈加复杂。目前对于研究区构造样式、主干断裂发育时期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结果,从断层平面组合以及地震剖面特征两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断裂系统;结合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明确了研究区新生代不同时期受到"主动断裂"与"被动断裂"应力机制的控制作用。滩海地区东部构造演化期次划分为:始新世,发育以NE向燕南断层为代表的、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控凹断裂,东部凹陷开始形成;渐新世,燕南断层受到走滑挤压作用改造,断层平面走向发生改变,剖面特征几乎直立,西侧派生NEE向雁列状断裂,同时燕东活动导致燕东洼漕形成;新近纪,剪切走滑作用为主的燕东东断层剧烈活动,燕南及燕东断层受其走滑作用改造发生强烈羽化,"东部凹陷-燕南潜山-燕东洼漕"凹隆构造形态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7.
辛也 《内江科技》2014,35(8):60-61
本文运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分析方法,配合地震精细研究,分析乌夏地区构造复杂的变形样式,分解不同时期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构造带地层几何特征,构建乌夏断裂带构造组合样式及空间展布,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前陆冲断带勘探技术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入手,通过典型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酒泉盆地南缘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和油气富集特征,提出了南缘山前冲断带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逆冲推覆山前带的油气成藏关键因素。结果认为:酒泉盆地南缘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勘探潜力大,有效烃源岩分布、沉积相类型和构造变形差异是本区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辽西进行的构造研究确认了这里曾经在早中生代期间发生过几次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地质上,这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被限定在中三叠世老虎沟组沉积之后到晚侏罗世髫髻山/蓝旗组火山岩喷发之前.期间,第一期逆冲推覆构造被水泉沟组不整合覆盖,第二期逆冲推覆构造被髫髻山组/蓝旗组不整合覆盖.本文通过对水泉沟组火山岩、邓杖子组火山岩砾石、髫髻山组底部火山岩以及侵位到逆冲构造岩片中的安山玢岩脉体进行锆石SHRIMP法U-Pb定年,比较准确地限定了燕山板内造山带早中生代几次构造变形的时代.这对于研究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变形特征和变形历史、研究整个燕山造山带的变形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北承德及寿王坟盆地在晚侏罗世土城子期堆积了大量的粗碎屑沉积.砾石成分统计结果显示,承德-寿王坟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碎屑母岩组合主要有三种,其中火山岩、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岩组合在承德盆地占绝对优势,反映了当时盆地以北的“内蒙地轴”为主要的蚀源区.向北逆冲的双庙断裂将承德盆地分成南北两个部分,断裂两侧的砾石成分组合基本相同,显示出碎屑物质共同来源于北部,同时也暗示了该断裂在土城子期可能没有强烈的活动(强烈活动期可能在土城子组之后?).分析表明,承德盆地南部的不对称向斜构造两侧砾石成分截然不同,说明该向斜构造控制了碎屑分布,是同沉积期形成的.该盆地南侧的碎屑供应量远远小于北侧,反映了控制盆地南缘发育的向北逆冲的灰窑断层可能是一条次要的同沉积断裂.在晚侏罗世整体向南推进的逆冲断裂系统中,灰窑断裂和双庙断裂应属于背向逆冲断层.承德盆地中大量的粗碎屑堆积与同期冲断带的耦合关系分析,指示了这一时期盆地北侧存在强烈的逆冲断裂活动.作为主要物源区,北部的“内蒙地轴”在晚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推测当时在地貌上可能存在近E-W走向的古山系(或古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