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特"在浙江引发了全省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本文主要是通过NECP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从环流形势来看,暴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台风环流造成,第二阶段由残余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作用而引发;(2)暴雨水汽来源为副高南侧的东风急流,"丹娜丝"的存在有利于较强水汽通量的维持;(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有利于"菲特"强度的维持,暴雨中心辐合辐散交替分布,近地面辐合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加强,促进降水。  相似文献   

2.
用再分析资料和自动站加密资料对2017年6月13日前后浙江梅雨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事件与低层偏东风、西南气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有关,而1702号台风"苗柏"对西南气流的输送有重要作用。为了验证"苗柏"的作用,用WRF3.6.1模式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做了去掉"苗柏"的敏感性试验,得到"苗柏"及其登陆减弱后的残留云系,对于偏南暖湿气流将水汽输送到浙江和水汽输送强度的维持,在浙江形成强的水汽辐合及辐合带的长时间维持都有明显的作用。"苗柏"及残留云系还对梅雨带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产生作用,由于它的存在,在中低空西南风气流的左侧伴随有散度辐合中心,而在高空急流的右侧有散度的辐散,这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生,形成次级环流。垂直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也表明"苗柏"及减弱后的残留云系对中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加强有明显增强作用,从而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0年浙江梅汛期强降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郭巧红  胡淳焓 《科技通报》2012,(1):34-38,50
采用浙江省常规自动站、MICAPS资料和NCEP/NCAR1.0°×1.0°资料对2010年浙江梅汛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是浙江近几年来比较典型的梅汛期降水年份,梅雨量较常年偏多,暴雨过程频繁;(2)500 hPa双阻形势的稳定维持,有利于浙江梅汛期的持续性降水,5次强降水过程700hPa、850 hPa都配合中纬度低压槽和切变线;(3)梅雨前期100 hPa南压高压呈西部型,梅雨中期由西部型转为东部型,梅雨后期呈带状型分布,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有着相向而行的移动路径;(4)阿拉伯海和印度的西风气流和西平洋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为暴雨区提供水汽来源,东路、中路和西路三支冷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雨带位于高空急流的右侧和低空急流的左侧。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0-2009年在我国近海迅速加强和迅速减弱的两类台风,利用NCEP/NCAR全球对流层1°×1°再分析资料,对两类台风的环境和物理量场进行合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强度突然加强西伸时台风迅速加强,副高迅速减弱东退时台风迅速减弱,其响应时间大约为12~18 h;台风迅速加强时台风周围水汽通量突然增加,低层气旋式环流的加强,而迅速减弱台风水汽通量迅速减小,低层气旋式环流衰减明显;迅速加强台风逐渐向高空急流轴靠近,而迅速减弱台风则无明显变化;高低空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对两类台风有不同的作用,其响应时间大约为18 h左右;台风暖心纬向面积指数对台风的突然加强和减弱有一定的预示作用;中低层涡度的增强和减弱分别有利于台风的迅速加强和减弱。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FNL1°×1°一日四次资料及Micaps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2日东北地区一次由东北冷涡引起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动力条件、水汽收支和层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东北地区上空有深厚低压系统,东侧阻塞高压阻止其东移。层结不稳定,对流发展。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及充足的水汽,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杭州1997年7月持续性暴雨期的相关物理量作了计算和形势分析,研究了物理量对梅雨锋上暴雨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大气环流的调整,副高强度的明显变化,高低空急汉的耦合作用,低层耦合高空强辐散的配置以及切变线上不断有中小尺诬系统的生消东移,与暴雨的形成一持续-结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ECMWF ERA50.25°×0.25°逐小时分析资料、FY2G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等资料对2021年8月1日—2日07时通辽地区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通辽市本次暴雨天气过程受台风“烟花”北上变性为温带气旋与高空槽合并的影响,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高空急流、低空切变线以及台风倒槽。(2)在暴雨过程中,通辽市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上升区的抽吸作用有利于地面减压,而台风减弱成温带气旋北上为本次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过程期间整层大气水汽含量高。(3)强降水区与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区(能量锋区)相对应,并且上方存在不稳定层结,利于暖湿空气的辐合抬升。(4)通过对云顶相当黑体亮温TBB分析,流云团的发展对降水天气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并且强降水区域处于TBB等值线密集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达维"(0518)强度突变进行分析,发现副高西伸加强引起的台风气旋性环流的加强、青藏高压热力作用引起的台风区域位势不稳定的增强、台风高空外流气流的加强及台风东侧高空急流的形成并与台风低层偏南风急流的耦合有利于台风的突然加强,青藏高压对台风区域中低层热力作用的减弱、高空外流气流的减弱及台风东侧高空急流的消失有利于台风的突然减弱;对台风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时的涡度收支进行诊断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同时发现"达维"中低层区域平均的总温度散度净辐合值对其突然加强和突然减弱有着预示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环境场突然的能量注人为其突然加强提供条件,随后净辐合值的突然减小也预示台风的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9.
侯文菊 《青海科技》2010,17(5):69-71
本文利用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大武地区强对流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500hPa孟加拉湾有一较强的低值系统,584 dgpm高压脊线处在93°E,30°N附近,580 dgpm和584dgpm线之间形成有利的水汽通道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西亚大槽底部的冷空气不断分裂下滑与孟加拉湾北上的暖湿气流在青南地区上空交绥;300 hPa高空辐散起到抽吸作用;400 hPa强辐合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同时,中-α尺度对流云团加强并不断扩大东移,这些因素的的合理配置造成大武地区这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12年2月20日至3月10日江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连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此次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为:(1)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强度偏强,我国北方地区长期由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控制,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持续的冷空气;(2)里海低涡不断分裂的小槽分成南北两支:北支加强了中纬度冷空气的输送;南支到达孟加拉湾后使得西南气流加强。(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以及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低槽系统活跃,使得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与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产生降水;(4)雨带位于水汽通量湿舌区北侧,大致与相当位温能量锋区重合,冷空气活动在连阴雨雨势加剧中起了重要作用。(5)连阴雨期间维持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配置,这对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气旋性涡度柱上空抽吸作用的加强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1°x1°NCEP再分析资料,主要从副高面积指数、麦莎的移速与台风移向的关系、风场、变高场以及高空辐散场等方面对台风"麦莎"的两次东折作了分析.发现:两次东折时,副高面积指数处在增加中;两次东折前,麦莎移速一直在减小,但是东折后开始增加.麦莎两次东折受环境风场的变化影响都比较大.麦莎移动路径与24 h负变高中心的位置变化比较一致,两次东折时更是如此.麦莎第一次东折时,与高空辐散场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非均匀加速西行进入南海的台风是台风预报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首先根据1949-2009年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计算台风的移向和移速,按照文中对这类台风的定义统计后,收集到10个同等类型的台风个例。一般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类台风具有月分布集中、强度强、登陆概率大等特征。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类台风的大气西风带环流背景特征和台风进入南海前后非均匀加速西行的成因,以0313号"杜鹃"和0814号"黑格比"两个典型台风为例,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从500hPa高空形势场、风场和涡度场这三方面入手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在台风西行过程中,一直都很强大的带状西太平洋副高或不断地非均匀加强西伸的副热带高压脊是维持台风非均匀加速西行最主要的原因;(2)台风北侧强大的偏东气流也在非均匀加强;(3)副高脊线附近的负涡度值区稳定且非均匀加强,是维持台风非均匀加速西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对2010年9月19日~21日发生在内蒙古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及实况与两种数值模式预报场的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典型的纬向型西太平洋副高类暴雨大尺度环流模式,天气形势具有在乌兰察布市南部产生强降水的水汽,高空环流形势及风场切变辐合条件,但由于对总体形势演变跟踪把握不准确,及过度依赖数值预报产品等原因造成暴雨的漏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2010年7月25~30日NCEP 1°×1°(每隔6小时)FNL资料、TBB资料、以及台站的实况降水资料、TRMM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2010年7月28日12h至18h的突发性强暴雨的环流形势特征、对流稳定度、物理量场以及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此次突发性暴雨主要受北部冷空气及南部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且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等特征,水汽条件很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19~20日发生西藏南部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通过对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原南部区域性大到暴雪过程500hPa环流形势为南、北支槽型,北支横槽底部偏西风携带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与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形成降雪天气;南支槽及其槽前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由于南支槽强度较强和稳定维持,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有利于大到暴雪暴雪天气的产生,落区主要位于南气流移向的左前方(高原南部);高空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抽吸作用加强,有利于中、低层水汽辐合上升,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形的动力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南部强降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资料,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诊断、数值预报的检验等分析,发现此次拉萨暴雨天气过程在经向型较大的环流背景和500hpa低涡切变影响下产生的。中高纬度地区较大的经向环流形势,有利于的冷空气侵入高原,而孟加拉湾热带地区的热带低值系统的活跃及暖湿气流的输送给拉萨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高原中东部天气尺度的西风槽尾的切变线给拉萨地区水汽的底层辐合上升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条件。拉萨站处在切变线东南侧,地面辐合、高空辐散,高温高湿,对流云系前沿等有力的天气形势下,导致暴雨天气过程拉萨单站中低层存在明显的高温高湿区,高层存在干冷区,这种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而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发生。逐小时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的要素变化分析,有助于开展对单站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较好的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对2月份聂拉木日降雪≥50毫米的历史环流做了对比分析和环流平均,发现高原上存在明显的南支槽,有特大暴雪时500hPa的560线在35°N以南,且560线在高原上偏南的程度和降水强度有正比关系。通过卫星云图演变和水汽输送特征,发现此次过程南边系统有阿拉渤海和孟加拉湾两个系统,跟降水时段对比可知,阿拉渤海云系起关键作用。高低空急流配合有利,高空急流使得高空辐散抽吸有利于地面气旋加深发展,低空急流的强大西南气流把阿拉渤海和孟湾的水汽能够输送到高原南部。另外,藏南特殊的地理地形,对此次强降雪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受1323号台风"菲特"登陆闽北和1324号台风"丹娜丝"沿127°E以东海域北上的共同影响,浙江省出现了大范围特大暴雨,降雨强度为历史台风第一位;降雨分布异常,最强降雨出现在浙江北部地区,而非台风登陆点附近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菲特"减弱消亡后,浙北地区特大暴雨依然持续。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其成因展开分析,发现"菲特"与"丹娜丝"构建的双台风偏东急流使浙江出现了水汽输送、低空辐合和强迫抬升等机制的加强和持续,引发中小尺度对流强烈发展,是本次双台风特大暴雨的主要影响机制。其中偏东急流在浙北地区长时间持续,并与弱冷空气结合,导致浙北14个县(市、区)过程雨量破当地台风最大过程雨量记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2017年汛期呼和浩特市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重点分析中尺度对流特征,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及持续的水汽输送及辐合是此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深厚的高湿环境有助于提高降水效率和增大雨强,抽吸效应产生的上升运动是强对流天气爆发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数据和新一代单站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6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地面飑线是本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本次过程发生在高空槽东移,副高西伸北抬的过程之中,高空干冷,低层暖湿;飑线过境前后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上升;地面能量堆积,中低层存在能量锋区,气层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水汽通量散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这些因素都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雷达回波显示,六合地区雷暴单体的右侧有明显的阵风锋,同时在回波的左前方有明显弱窄带回波,对应雷暴单体后侧的出流边界,强风速带紧贴雷暴单体的右前方,后侧辐散区域对应雷暴内部冷下沉气流在地面扩散和暖空气交汇后形成的一道飑锋,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质心迅速下降,这些特征对灾害性大风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