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位隐喻是隐喻中既常见又较重要的一种,它是人们参照空间方位概念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由“上/下”域(up/down)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uP/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2.
冯莉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1):117-119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人类重要思维方式的隐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上/下”并不总是对称出现的。文章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在……上/下”结构中,通过对它们在聪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时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和映射理论框架下,英语和汉语中“捉住”词语构建的隐喻义可涉及心理感受、抽象事物及某种状态的范畴。通过“捉住”具体的东西去理解“捉住”词语所构建的表示抽象范畴的隐喻义,使读者能够了解隐喻所特有的通过具体理解抽象,通过已知理解未知的巧妙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梓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107-10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以汉语中的来/去和英语中的COME/GO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考察汉语和荚语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6.
隐喻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而且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即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重点论述了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性隐喻、方位隐喻和管道隐喻。  相似文献   

7.
陈艳 《文教资料》2010,(3):16-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隐喻对于研究词义的演变和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结合汉语中由“牛”字组成的相关短语和句子.对有关“牛”的隐喻加以简单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隐喻义的成因,从而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作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8.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隐喻现象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突破传统的观点,提出隐喻不仅仅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这就是说,我们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为另一个词语的现象。本文通过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中UP和汉语中“上”的语义分析,说明了隐喻在语义拓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time”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域映射理论和Turnerr概念整合理论入手,结合英语语料,从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性隐喻三个方面对“time”这一单词产生的隐喻性词语进行分析,探讨“time”隐喻的建构过程及利用概念整合理论解释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新闻报导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战争的词语,许多战争用语与体育新闻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因为体育比赛的概念系统是以战争概念系统为基础,以隐喻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概念隐喻:体育比赛是战争。它属于战争隐喻的一个子隐喻。同时它又是个结构隐喻,包含一个母隐喻和三个子隐喻。正是这个战争隐喻能使我们不用再创造另一套概念系统就能借表述战争的一套概念系统去表达体育比赛。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养+X”型词语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养+X”型中的“养”字共有16种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养+X”型中的“养”字概念域与四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即与病理域、年龄域、祸害域和情感域之间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论词义演变的隐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词义演变的主要方式。认知语义学认为支配着词语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以“相似性”和“联想”为基础的隐喻思维和词义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隐喻概念的三种方式影响着词义的演变。了解隐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学角度研究的“隐喻”和从认知角度研究的“隐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根据当今有关隐喻研究的最新理论,隐喻不能单纯作为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应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以隐喻式思维认知世界。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创造词语和创新词义的源泉,但隐喻如何让词语产生新义历来是研究的焦点。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创新过程。同时,它也有助于认知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将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创新复合词为例,探讨隐喻思维的创造性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相似文献   

17.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模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物理体验的共性,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up/down”与“上/下”为例,通过对比它们在数量、社会地位、时间、状态方面的隐喻,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杨子清 《文教资料》2011,(16):35-36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丰富的关于"心"的隐喻表达,是隐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点,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心"隐喻化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英汉语言关于"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隐喻现象中包含着概念合成这一认知过程,该理论可用来阐释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空间隐喻是许多语言所共有的。文章以汉语时间表达的空间隐喻为语料,发现汉语较多使用“时间在动”的隐喻,为这一普遍性提供了佐证。同时发现“自我在动/时间在动”的隐喻不能完全解决汉语中一些时间表达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尹枫 《文教资料》2009,(33):38-3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擅于抒情的宋词中描写“愁”的诗句来解读宋词中“愁”的隐喻概念。这些隐喻一方面表明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宋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