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对于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国内的研究者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其"二元"对立、意向角度、人物分析、政治爱情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很少能从中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一方面进行挖掘。本文将结合《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一作品,将作品克里奥佩特拉形象与伊丽莎白女王进行对比,进一步走近莎士比亚,了解莎士比亚眼中的女王观,从而了解莎士比亚时期人们内心暗含的女王焦虑。  相似文献   

2.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悲剧主要是由克莉奥佩特拉反复无常的性格造成的,她夸张的情绪表现源于她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文章分析剧中克莉奥佩特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具体表现,并从行为主义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揭示其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提出保持心理平衡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清代著名戏曲家洪升的《长生殿》(1688年)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下简称《安东尼》1607年)是比较文学热门话题。大多数学者认为:两剧在表现题材的复杂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情欲误国与忠贞不渝的爱情”。 其实,两剧是否表现情欲误国的主题姑且不论,就是在表现爱情上也是有所差异的。《长生殿》所赞颂的是真诚专一的至爱,而《安东尼》所描写的是一场纠葛不清的“迷恋”。洪升所处的是晚明情欲解放的浪漫洪流到清初不是更加汹涌澎湃,反而呈平稳状态的时期,他小心翼翼地请出帝王、妃子的“亡灵”,通过他们的生死之恋,表现清初人们对“真情”的再追求。莎士比亚所处的英国是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地堕入了“黑铁时代’(马克思语),人性向着“恶”的方向发展,他通过一对情人的徇情,呼唤着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杰作《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伊诺巴勃斯素以冷静机智著称,是安东尼的得意部下,但他最终的结局却是凄凉的死亡。本文将对其悲剧的成因,主要从其自身性格的弱点与现实政治斗争的严酷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揭示伊诺巴勃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在莎士比亚笔下,《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不仅是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它更向世人展示了罗马和埃及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该剧以埃及被罗马征服,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殉情结束,戏剧的结局虽令人惋惜,但是绝非偶然。通过对剧中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分析,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说明了在该剧中,罗马征服埃及是自我战胜本我的必然结果,并揭示了理性必然战胜感性这一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罗马悲剧姊妹篇《裘力斯·凯撒》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不吝笔墨倾力塑造了罗马英雄安东尼的艺术形象。作为罗马时代的政治风云人物,他因性格缺陷不可避免地从权力的巅峰跌落下来。然而莎士比亚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剧中充分展现了安东尼天性的高贵、华美与威仪,赋予其悲剧崇高精神,使之成为力与美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之一,创作于1606年。它在整个莎士比亚文学宝库中并不占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远不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四大悲剧那样历来被推崇备至而名扬四海;但仍然不失为艺术殿堂中不可多得的珍宝。以其独特的风姿,闪耀着瑰丽的光彩。“尼罗河花蛇”剧本取材于希腊古典作家普鲁塔克所记述的公元前50—30年的一段历史。美丽的埃及女王与罗马英雄玛克·安东尼的一段恋情。此时,裘力斯·凯撒已遇刺身亡,罗马由奥克泰维斯·凯撒、玛克安  相似文献   

8.
项羽是司马迁《史记》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安东尼为莎士比亚历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男主人公。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作一比较。结果显示,项羽和安东尼两个人都是战场上统治者,是勇猛的战士,但是他们却都缺乏政治斗争的手腕,因而都是在同自己的对手较量中败下阵来,最后只能是落得自杀的结局。  相似文献   

9.
世界戏剧之王莎士比亚,在他的剧本中塑造了一系列聪明机智、活泼可爱的女性形象。而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埃及风流艳后克莉奥佩特拉,更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掩卷之余,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克莉奥佩特拉是“一颗东方的明珠”,美的精灵。安东尼的部将爱诺巴勃斯曾向朋友们描述他在昔特纳斯河上第一次目睹她的情景。女王乘坐的“那艘画舫就像一尊在水上燃烧的发光的宝座;舵楼是用黄金打成的;帆是紫色的,熏染着异香,逗引得风儿也为它们害起相思来了;桨是白银的,随着笛声的节奏在水面上下,使那被它们击动的痴心的水波加快…  相似文献   

10.
邢艳 《文教资料》2014,(26):1-2
唐代白居易和清代洪昇分别以不同体裁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进行了同而不同的描述,赋予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理想化的色彩。作者从正面对这两位颇受争议的帝妃给予了"情"的肯定,李、杨的形象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文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昇的《长生殿》进行对照,以三个不同变化为例进行分析,体会其发展变化背后蕴含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清代戏曲名家洪升的《长生殿》和英国文艺复兴大家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是比较文学中热门话题,二者在情感表达和主题上都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思想内容,在中文戏剧史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9,(2):78-81
戏剧《长生殿》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杨玉环的凄美爱情故事。《长生殿》题材最早起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所以世人每每提起《长生殿》想到的就是李、杨的爱情,在此,从李、杨故事的传播和民众的接受角度来探究《长生殿》的形成。自洪昇《长生殿》问世以后,出现一时间朱门绮席、酒楼歌社非词曲不奏演的盛况。《长生殿》的诞生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心理经过历代的演化而来,是世人口中津津乐道之作。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在汤显祖剧作研究中,人们对《牡丹亭》"情"的理解,各不相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欲建构的实际上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爱情,而非以往论者所认为的"以情抗理"的爱情,是一种寓"情"于"理"的爱情。从某种程度上看,即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5.
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李杨的爱情传说,通过描写李杨爱情从帝王后妃之爱到普通人间儿女之真情的发展过程,表达着作者对于情爱的感悟,突出了“情”的主旨;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政治对于爱情描写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本质缺陷的最终克服。从而完成了对同类题材杂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邱雯 《考试周刊》2009,(20):24-25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是文坛上的热门话题。白朴的《梧桐雨》和洪昇的《长生殿》同样说的是杨、李之恋,但两部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上都有巨大的差异。《梧桐雨》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批判杨、李之恋,感慨历史兴亡;《长生殿》主要从爱情角度赞美杨、李之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17.
《长生殿》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人生思考主题说、双重主题说、多重主题说等。梳理近几十年《长生殿》主题研究的成果,并概括评述,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部历史名剧以及当代文学观念的变迁都是有意义的。爱情说、政治说、人生思考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与剧作本身不完全相符。《长生殿》的主题是多元性的,多重主题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助字是《马氏文通》中没有西方语法为依傍的"华文所独",以《论语》中的助字用例为语料,从三个方面考察马氏的助字,发现:其一马氏以"传信"和"传疑"远不能概括助字的语气意义,《论语》的助字可分为陈述、疑问、感叹和提起。其二《论语》中语气词连用的情况证明了马氏对"合助助字"论述的正确性。其三马氏遵循助字的单功能性,有助于分析助字的细微差别和语气词连用。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与《长生殿》尽管都产生于清初,作者的生卒年及成书时间也几乎一致,而且都是以戏曲的样式,并以爱情为作品的切入点;但一个旨在探讨兴亡,一个旨在歌颂一切“真情”的伟大,其语言及演绎历史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二者相映成趣、交相辉映,成为清传奇中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20.
长生殿     
《长生殿》深受明传奇以来重视"情"的影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情感美学思想("言情观")。其中,一是强调"真情",否定虚情假意;二是划分"有情"和"无情",体现出他对"有情之人"的歌颂;三是"情悔",认为情感可以得到升华和净化,这是"情"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真善美境界。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有机构成,《长生殿》的情感世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中国古代戏曲的、爱情境界提供了新的典范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