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漆峥  高明 《文化遗产》2023,(1):135-142
外销瓷贸易的变迁与东西交通有着密切联系,古沉船遗址和遗存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上外销瓷贸易的繁荣与衰退。广彩瓷是外销瓷的一种,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需求,将景德镇白瓷素胎运到广州,广州工匠按照外商的要求绘纹样上彩、入彩炉二次烧成。海上丝绸之路为广彩瓷产生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向明清西方传教士来华提供交通通道。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着传教的使命入华,也带来了西方科学知识。西方传教士对清代广彩瓷的工艺技术、绘画透视和绘画技法等方面产生影响,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的铜版画融合了中西艺术特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8世纪,清代宫廷开始出现大量的做工精良的铜版画,开创了中国版画史上融入欧洲版画制作工艺的先例。清代宫廷铜版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主要体现为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创作的《御制避暑  相似文献   

3.
在清朝初期,传教士在我国的多数地区活动,并掀起了科技翻译高潮。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对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科技翻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与汉语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玛窦(1552-1610)是意大利籍传教士,西方汉学发展史第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人物,明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杰出的代表,也是西方最早的汉语国际传播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李提摩太是晚清时期的一个传教士,他积极倡导中国大兴教育,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传教、教育改革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探讨李提摩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8.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宽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医学家,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从传教士医生到真正的医生、从教士到教师、从私人医官到海关医务官三个方面对首位留学欧美医生黄宽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人晁德莅作为晚清知名传教士,在华生活数十载,主观上是为了他的传教事业而工作,但客观上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1.
赵丹 《兰台世界》2014,(6):19-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面,外文资料的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国学者的一个难题.最近,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出版该馆所藏的《1850年前出版的有关中国的西方文献》,给中国学者带来了惊喜.这套文献信息量极大,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康熙皇帝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他身体力行,积极向来华的传教士学习西学,不但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进展,而且还为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5.
王凯东 《兰台世界》2014,(3):99-100
在康乾时期,清政府国力强盛并以天朝上国自居,愿意”洋人”到中国为皇帝效力和尽忠,这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进而在建筑文化方面,也达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高潮。  相似文献   

16.
在康乾时期,清政府国力强盛并以天朝上国自居,愿意"洋人"到中国为皇帝效力和尽忠,这使得中西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的平衡,进而在建筑文化方面,也达到了西方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
刘姗姗 《历史档案》2015,(2):96-103
"圣谕十六条"在雍正二年(1724年)经过注解,被定名为《圣谕广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宣讲。它作为清代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清初便已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密切关注。传教士翻译《圣谕广训》时,对其语言、风格、宣讲方式等都进行了借鉴、模仿,以用于在中国传教。晚清时,《圣谕广训》在反洋教斗争中的作用也引起传教士的广泛注意,在强烈抵制的同时,对其功能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18.
戈特弗里·威廉·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 eibniz,1 6 46— 1 71 6 ) ,是 1 7至 1 8世纪欧洲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赞美 ,尽管还不能完全摆脱囿于自身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现实需要所产生的的一种“偏爱”,但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和传教士相比 ,他或许更少一点功利目的而多一点理性思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他不仅是个理论家而且还是个实践家 ,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 ,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一 莱布尼兹与赴华耶稣会士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王雷华  王莉 《大观周刊》2013,(4):315-315
随着世界的发展,国家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中西餐桌文化禁忌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从入席离席方面介绍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禁忌的差异,来比较中西文方餐桌礼仪禁忌的差异,并剖析这些差异背景,加深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日常交际,给生活和工作带采更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20.
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们的形象具有两面性.这种两面性体现在语言方面,就是他们对于民族歧视用语的反对的同时又提倡对其他民族的语言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