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立足国际社会协同合作、实现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共建美丽地球的发展前景,超越了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与壁垒森严的传统思想,涵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架构与价值体现,亦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效用与力量所在。其中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为生态文明确立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价值性目标和根本性目标,明确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利益相统一、中国方案与国际视野相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相统一、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有序实践、整合实践和协同实践的具体路径,结合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延展性需求,符合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整合性需求,契合了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着眼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世界前途命运而贡献的中国智慧与方案。作为美好愿景与理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最广泛地凝聚世界各民族国家间的价值共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基础,它从全人类立场出发,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追求,超越了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中心主义的弊端。交流孕育融合、对话增进共识,各民族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对话是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生成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离不开世界格局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崛起、现代创新的需求等要素的影响,而多元文明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平等包容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础,合作共赢是文明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应以时代意蕴为契机推动价值认同,以马克思理论为依据推动平等对话,以文明发展为抓手推动互信互认,并进一步整合资源、求同存异、创新发展,充分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率、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效能、开拓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能。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及国际局势,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构建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人类共同价值赋予新内涵,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既要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关照的生态教育,也要开展人与人间的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真善美的道德信念。通过把握四个平衡——平衡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平衡个体价值与共同体价值、平衡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及平衡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学校德育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摒弃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理念,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旨在促使全世界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现实维度的呈现,也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价值指向的守正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学向度的理论内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根基性意蕴。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从全人类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出发,为解决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生存危机所奉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一样,都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理论,两者既一脉相承,在哲学基础、价值追求和实现条件上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和时代传承;又因历史坐标和时代背景不同,在科学内涵、目标构建和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它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诠释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具有四个既相互关联而又彼此独立的层面:一是作为自然环境治理层面的生态文明;二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层面的生态文明;三是作为价值、理念和方法层面的生态文明;四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复杂巨系统层面的生态文明。整体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厘清四者的逻辑关系。自然环境治理层面的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自然环境治理困境需要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中坚持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方法,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四重涵义的深层关联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方中心论”的产生源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在不断超越东方文明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优势。典型的“西方中心论”是通过对西方文明传统的系统性哲学反思,以及对理性主义文化基础的普遍性论证,进而上升到文明发展层面的“文化优越”。现阶段,由“西方中心论”思维方式所主导的全球交往方式已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但在思维层面对当前人类全球性交往进行价值规约,而且在实践层面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路径指向。具体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三大层面的革命:一是文明由对抗、冲突走向交流、互鉴的理论革命;二是现代化道路由一元决定论走向多元共生论的道路革命;三是价值理念由单极独断论走向多元开放论的价值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区别于“西方中心论”且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理论和思维方式,为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原则,建设全人类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着传统中国协和万邦的高远智慧和当代发展中大国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0.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从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内驱动力以及价值旨归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在21世纪,基于全球形势,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世界历史理论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层面的论述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从国际合作主体责任范围、实现路径、理论本质和价值目标四个方面推动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人类未来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大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推动构建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目前,生态命运共同体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其构建也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过,国际社会对于在生态领域构建命运共同体仍然存在质疑.这种质疑一方面针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即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针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即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否是空想.为消除这种质疑,必须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进行论述.生态命运共同体自身的特性表明,其不但具有现实必要,而且具有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2.
从文明视角审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需要将其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文明转型的宏大历史视野中去考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文明转型的中国方案,实质是构建一种新型文明观。新型文明观新在人类优先的理念,新在以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共赢为内容的公共性超越资本逻辑的私人性原则和民族国家的特殊性原则,新在以共赢多赢原则取代零和博弈的你输我赢原则,新在以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互鉴、包容、对话取代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固化论、文明隔阂论。这种新型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文明力量,为世界向何处去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多学术研究着重聚焦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背景因素或自变量,探讨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而对两者关系的“反向”研究,即全球气候治理如何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却鲜有涉及。鉴于全球气候治理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规塑和约束,它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与基础、价值共识以及方向与路径无疑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加剧使得世界各国客观上共同命运情势更加强烈,全球气候治理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与背景,不仅巩固和增强了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价值共识,而且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和生态五个层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提供了具体而现实的方向与路径。当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性潮流。在此背景下,中国要通过积极推进碳中和目标、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制度建设、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以及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气候外交等方式,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它怀着对世界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中国智慧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人类情怀和担当精神。青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青年的多元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新发展观,展现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精髓、要义和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时代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坚持主权平等、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等五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并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牢牢把握其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从生成逻辑上看,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扎根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为大变局中的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价值意蕴上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念贡献。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应继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化解各国分歧与矛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为纾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答案。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内容和引领世界历史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基本内涵。从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维度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括五个层面的基本内涵:一是,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二是,构建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三是,构建开放创新、共同繁荣的发展共同体;四是,构建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人文共同体;五是,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紧要关头,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和丰厚滋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华和合文化关于生态、文化、外交和道德等方面的理念,并运用和合思维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对中华和合文化的传播,彰显了和合思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际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后疫情时代,理应用好抗疫生动教材,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即人类共同的义利观、科学的民族观和理性爱国主义、普遍的社会正义观、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观及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观。其次,讲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容,塑造青年类本质意识、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最后,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育的实然之术,以"疫"为题,利用网络媒体,构建平等话语,促进青年学习并内化五大价值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