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漫长的父权制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角色产生了深刻影响.民间信仰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必然会带有或深或浅的父权制烙印.以洪洞县传承久远的娥皇女英信仰为例,从其相关传说和活动主体来分析父权制影响下女神信仰中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2.
姐妹情谊是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试图以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中的姐妹情谊为切入点,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在个性解放启蒙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女性逐渐走出封建家庭的高墙,走进学校,走上社会进行自由的社交.这使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分享丰富的内心生活,对男权意识的反抗,互相提供和接受物质支持与精神援助等)得以以独立、健康的面目出现了.中国现当代的女作家们以细腻敏感的触角捕捉到了这种姐妹情谊的存在,在作品中传达了被男性作家所忽略的女性生存的一种真实,也表现了她们对女性合理生存状况、女性自我思考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普遍流行于松江农村地区的坑三姑娘,曾是当地少女所钟爱的女性信仰艺能活动.信仰祭祀艺能,它是民俗的祭典、信仰、仪式等活动中伴有一定的言行程序和节律的传承.其之所以为艺能,是因为该言行必然会激发并能使人持续受到感染某种情感在崇敬、信仰的背后,潜藏着美的欲望和艺术萌芽.它是传统民间文艺中的信仰祭祀艺能.虽然,它比较原始稚拙,且在村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信仰祭祀的展现过程,一环扣一环,层层展开,如同戏剧式的展演过程,程式化艺术的倾向已见端倪."艺能一般说来没有与神灵的祭祀分离",它有神灵信仰的迷信因素,但是,与宗教和一般的神灵信仰相比,迷信的色彩要弱得多.现实展示较多的是萌芽状态的戏剧表演功能.形式上在迎神、敬神、请神、送神,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展现少女们自娱自乐、自我渲泄情感、自我瞳憬幸福生活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5.
从北京明清史料考察北京城市用水民俗,大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北京历史上的国家水治和城市社会的历史发展,对城市用水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城市民间水治依附于宗教性的公共管理,这使城市水治所崇拜的主要神祇,如龙王、关公和土地神等,有时也成为北京传统行业的公共信仰神灵;三是国家资本、中小行业资本与小农结合的投资用水模式,适应了城市社会和外来流动人口生存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姐妹情谊"是女性之间以父权制为共同靶子并反对男性对女性权力压制而形成的情感,是女性成长小说中最常表达的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把姐妹情谊的缔结视为女性间分享苦难、互相汲取生存力量的精神相契,也是远离甚至弃绝男性价值中心、固守女性自我的重要策略.同时,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也没有放弃对姐妹情谊内所含的"悖离"因素进行审视,并指出外在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的钳制和本身内在的悖论导致了这种悖离.  相似文献   

7.
诸神共处,使晋祠成为一个神灵的社区,而诸神都属民俗神系和民俗色彩浓厚的道教神系。除北齐时佛教有过短暂的进入外,以后没有佛教神,使晋祠始终保持世俗化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戏曲与之结合的条件,甚至可称温床。晋祠是当地的宗教、游乐中心,也是戏曲中心。晋祠的歌舞戏曲活动源远流长,从宋到清形成两个中心剧场、三个辅助剧场,两个卫星剧场,是我国神庙剧场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从世纪初女性的初步觉醒,到世纪末女性意识的全面提升,在这一发展之旅上,女性在对异性、婚姻失望之后,都不约而同的以对"姐妹情谊"的书写作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她们把对"姐妹情谊"的书写作为一种自觉的话语方式来解构、对抗男权话语。  相似文献   

9.
奇塔·蒂娃卡鲁尼的小说《我心姐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对姐妹——安玉和苏德哈——在现代印度社会中对爱情、亲情、友情的追寻,对不合理的婚姻、种姓制度的抗争.小说独特的双线叙事方式和宿命论的伏笔安排精妙的展示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从逆来顺受接受自己的命运到奋起反抗这种不公的待遇,安玉和苏德哈转变为自力更生的新时代女性,二人最后逃离印度去美国生活,预示了二人自我的发现,言说着他们的抗争与追寻.  相似文献   

10.
姐妹情谊的寻求,姐妹之邦的构建,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文本实践中都会遭到可以想见的困难和阻力.而这种困难和阻力,既来自与之对立的男权社会同时亦来自女性自身.姐妹情谊的寻求,姐妹之邦构建的努力,现在以及将来都将以在刀刃上行走的方式呈现.  相似文献   

11.
热贡"六月会"是青藏高原古老苯教文化的遗存,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逐渐演变成大型血祭娱神祭祀活动。热贡藏族以活态、丰富的祭祀仪式,向当地的自然神灵——龙神诉说心愿、祈求风调雨顺、村落安康。延续至今的"六月会",集中反映了藏族古老的龙神信仰,积极地推动了藏族龙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李希萌 《文教资料》2007,(34):168-171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有着"女性主义的先知"之称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的代表作《欢乐之家》为例,通过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命运及她与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她们由此而生的相互竞争和伤害,以及华顿对这种现象的痛心疾首直至对"姐妹情谊"的深情呼唤。  相似文献   

13.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已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从黑人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沃克在<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义生存观,即黑人妇女以追求女性自我身份为精神内核,以写信,缝纫,唱布鲁斯民歌等创造力活动及黑人妇女内部的姐妹情谊为物质保障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并最终促使黑人男性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宋时,元宵节已经成为重要的节日,这个时期的元宵节中隐含着丰富的女性民俗内容。本文以元宵节中的女性角色作为切入点进行考察,从元宵节形成过程中女性因素谈起,介绍了元宵节起源中的女性形象和元宵节演变历程中的女性特质的内容,叙述了宋朝元宵节期间迎紫姑、祭蚕神和祈夫求子等独具特色的女性民俗活动,从而论述了女性民俗活动的独特意义,力图通过"以民俗观词"的方式来促进女性民俗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宋朝元宵节期间女性民俗独特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存在着若干跨地域的信仰圈。这些信仰圈以与本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为崇祭对象。本地域的民众通过对该神的献祭、歌舞等仪式活动,实现了相互问的文化认同。汉代人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潮汕游神赛会是潮汕民间最具文化特色的信仰祭祀和民间游艺活动。文章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产品类型选择应以民俗节庆开发为主,以博物馆中民俗专区、民俗文化园内表演项目、非遗传习机构和教育基地文化传承、及旅游纪念品开发为辅。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强对潮汕游神赛会民俗的保护,重视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旅游产品"文化符号"的意义,并做好潮汕游神赛会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配套和营销。  相似文献   

17.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8.
五代十国时期宁化建立的显应庙,原是宁化民间举行祭拜草仓神的重要活动场所,南宋时期纳入官方祀典.明代国家对民间信仰活动实行严格控制,官方希望通过以李纲为主神来重新确立显应庙神灵体系,但这种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神明未能与地方社会建立直接联系,最终未能实现"民间化"和"在地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审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延平的闽蛇崇拜,该民俗流行于福建延平樟湖地区,是一种以祭蛇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间信仰活动。蛇王庙、游蛇灯和迎游蛇神等独具特色的民俗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反映着“生生”的审美机制;从地方性审美经验的维度来看,延平闽蛇崇拜是蛇图腾崇拜与道教神仙信仰的混融以及通过仪式的规则与禁忌来构建严肃而热烈的情感氛围;从审美功能来看,该民俗活动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超验性这三个层面的审美交流来强化审美认同,从而实现保境平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已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从黑人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沃克在《紫颜色》中的黑人妇女主义思想,即黑人妇女以女性内部的姐妹情谊为精神内核,以写信、缝纫、唱布鲁斯民歌等创造力活动为物质保障,以建立一种全新的,超越权力之争的,男女和谐的两性关系为目标,最终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生存和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