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石清丽  杨光辉 《考试周刊》2009,(21):139-14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高校是直接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和谐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保障、精神动力等基础作用,同时构建和谐高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以和谐理念为引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丁作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伟 《考试周刊》2011,(9):194-195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学校和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一、校领导班子要营造和谐教育氛围目前校领导的内部管理方式是学校对教师实行线型垂直管理。这主要是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段玉林 《云南教育》2008,(17):30-32
和谐,是人的发展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问题就是人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是主观能动的,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的培养。教育优先发展重在教育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生活实际,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广崇武 《中国考试》2005,(12):22-25,32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强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基础工程,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最重要的因素。自考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和凝聚心向、焕发生机的重要阵地。以科学的自考教育发展观,构建和谐的自考教育环境.促进自考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又基础性的工作之一,更是广大自考工作者在新时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科教创新、服务社会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理应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通过构建和谐校园,可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7.
杜振庭  曹丽敏 《现代语文》2006,(11):102-1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化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化建设,促进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化产业快速增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促进和谐化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化基础,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就成为现阶段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教育不仅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这样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9.
大学德育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树立和谐的高校德育理念,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和谐的高校德育管理系统,深化和谐的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等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园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要求,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重大的战略性课题。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教育,也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我们要深入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理解和谐校园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立足社会生活实际,使和谐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和现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校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国华  常征 《吉林教育》2006,(12):12-14
构建和谐校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然 《青海教育》2008,(12):7-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前不久出台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和谐校园建设步伐,努力为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只有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有了和谐的人才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全面和谐又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教育的和谐发展必须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德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当代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韩巍岩 《华章》2008,(7):82-83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党的最基层组织党支部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明确高校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强其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以加强高校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没有教育的和谐,就谈不上社会和谐。所以,和谐教育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那么,要有和谐教育必须要有和谐校园,要构建和谐校园就要着重在两方面下功夫。一、建设和谐高效的教师队伍和谐校园主要表现为组织间和谐、教师间和谐、学生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宗教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同时要求建设和谐的宗教,宗教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平。因此,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宗教建设问题,不仅有利于引导宗教自身和谐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必须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努力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加强制度建设的统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必须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共同培育勤奋踏实、立足基层、务实进取、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确保高职教育科学、健康、和谐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