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夫曼的道德移情及其功能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霍夫曼认为道德移情是在情感性唤起和对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他提出移情式悲伤的四阶段水平,概括了儿童移情发展水平.指出道德移情对个体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功能移情倾向可以加强个体具有的公正道德价值取向或者关爱道德价值取向;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唤起的移情可激活道德原则,而影响道德判断和推理;移情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道德动机,进而决定了个体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并完成道德行动.  相似文献   

2.
移情培养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助道德情感的产生、发展,从而加深道德内化,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是道德教育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能预示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上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敏锐地觉察他人情绪,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最初和首要的是情绪的社会化,而在早期的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移情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孙丽丽 《家庭教育》2003,(11B):12-13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并作出相应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是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并能预示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上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幼儿,能敏锐地觉察他人情绪,具有较强的合作能力。在个体社会化中,最初和首要的是情绪的社会化,而在早期的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移情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移情培养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助于道德情感的产生、发展,从而加深道德内化,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成为道德教育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移情培养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助于道德情感的产生、发展,从而加深道德内化,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成为道德教育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舒莹 《教育导刊》2001,(15):53-55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10.
移情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对推动个人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移情水平的高低更是人们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移情的产生,必须注意移情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肖文娥、李占萍在《中学教育》上撰文指出,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是直接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内心体验。高中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从移情能力、悦纳自我能力和责任意识方面抓起。①移情能力是高中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基础。移情能力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部分,包括移入和移出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观察和体验对象,激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再内化模仿对象,在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对象的时候,又改造对象,创造意境,使对象情境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要求做到:挖掘生活情境的潜力,激活高中生的…  相似文献   

12.
促使个体品德社会化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而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品德内化来实现。所谓品德内化,是指个体通过教育熏陶、社会实践,对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认知、评价、选择、接受和重构,逐渐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个过程。它可以分为依从、认同、信奉这三个心理倾向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阶段。探索品德内化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倾向,对于提高品德教育实效,促进个体品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依从的特点与培养依从是品德内化过程起始阶段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指由于判断力低或缺乏自信,或来自某种压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影响个体在道德情境下进行道德推理的过程,移情作为内化的道德取向对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取向有显著的影响,适度体验羞耻、内疚和自豪的个体,道德推理和决策都倾向于亲社会。文章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揭示情绪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旨在更加深入的理解道德推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情绪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形式和主要内容,而且儿童情绪社会化的程度直接制约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未来的道德发展。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如何加强对情绪社会化和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如何通过有效方式促进儿童的情绪社会化及其道德发展,以及如何培养有助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良好情绪特征和道德品质,是教育者亟待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情绪影响个体在道德情境下进行道德推理的过程,移情作为内化的道德取向对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取向有显著的影响,适度体验羞耻、内疚和自豪的个体,道德推理和决策都倾向于亲社会。文章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揭示情绪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旨在更加深入的理解道德推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通常意义上,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自觉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和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德育本应是“成人”的灵魂工程,可是,为什么多少年来传统  相似文献   

17.
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它是研究个体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品德的社会化。因为社会化就是指每一个体经过一连串的社会学习,把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然也包含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即个体把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人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德育中运用角色理论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幼儿园德育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指导幼儿的角色学习,帮助幼儿解决角色冲突,使幼儿掌握角色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让幼儿扮演多种角色。不断学习新的道德知识。每种角色都有自己一套规范性的行为,一个人充  相似文献   

18.
<正>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是形成品德结构的社会化过程。社会道德通过个体的学习,转化为个体的品德。道德学习是社会价值内化与个体品德建构实现统一的过程。面对新时代德育发展的新契机、新趋势和新困境,以及德育内容的螺旋上升式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也面临各学段脱节、衔接不畅及不同程度的超前拔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以情感培养为突破口幼儿品德教育可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移情的培养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移情是一种对他人的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与体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也经常被称之为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因为它会使幼儿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霍夫曼指出:“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其…  相似文献   

20.
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思考道德心理的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个体道德发展,如:道德发展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自律道德、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情绪归因判断等;二是从儿童心理理论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内容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