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是历来被人们反复吟赏的名篇,其中“悠然见南山”一句俗本或作“悠然望南山”,自从宋代苏东坡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作了辨正之后,几成定论。然而,历来都把“悠然”一词解为修饰“见”的副词,意为陶渊明悠然地见到南山。这样的解释应该说是不够圆满的,因为如果仅把它理解为诗人单方面的悠然之态的话,  相似文献   

2.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东晋陶渊明《饮酒》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主要是写一种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千百年来传唱不绝,透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风味。历来人们对它的品味也多以“悠然”着手,言人之悠然超脱。苏轼  相似文献   

3.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饮酒》诗中有一句人们颇为熟悉的名句,那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后世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陶诗集子中,这句诗的文字面貌均如此。其实,该句诗的原貌并非完全如此,其中的“见”字应作“望”字,即:“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追考有关陶诗的版本可证: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最早收录此诗,诗中作“望”字;唐初欧阳询等人所编的《艺文类聚》(卷65)摘录了此诗,诗中也作“望”字。  相似文献   

5.
您发表在2000年第2期《语文知识》中的《“悠然见南山”之“见”》一文,从审美的一个侧面,并联系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把“悠然见南山”之“见”理解为“现”,揣摩再三,不敢苟同,特陈一管之见与您商榷: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而言,正如苏轼《东坡题跋·卷二》所言,“因采菊而见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诗《饮酒·其五》是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之下究竟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望南山”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苏轼的评断“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影响深远,却未尝不可以讨论。其实,“采菊”可能发生在清晨,而“南山”之景则是傍晚所见,“望”字的妙处正在能够于平常中思考与发现永恒之美,切实地传达了陶渊明“闲居”时的意态。  相似文献   

7.
从北宋开始,随着陶集的大量刊刻与广泛流传以及诗学批评的蓬勃发展,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这篇经典名作,便产生了“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的异文之争,一代文学巨擘苏轼首发其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这首诗在唐代以前和唐宋时代的流传情况出发,结合对陶渊明诗文内证的深入发掘和历史语言学角度的还原审查以及对这首诗文学渊源的认真求索,充分揭示了一条“悠然望南山”作为陶诗原始文本的证据链;同时,本文也彰显了苏轼在文本抉择上的矛盾态度,指出了苏轼的错误判断产生的禅学背景及其所具有的特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诗歌中的"山",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山"是经过情感滋润、心灵涤荡的山。山,使诗篇别具神韵,情趣盎然。陶渊明之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诗人在庭院中随意地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既可解释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所著《饮酒》诗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被赞颂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中的杰作”(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更是“名句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原因为何?历来评家观点不一,虽具真知灼见,惜文字皆简约,琐碎零落。个人乃草撰本文,期能更深入、多方探究诗人创作之微旨,两句的深刻意涵,及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对“寿比南山”的“南山”进行了考证,有人说“寿比南山”的“南山”就是终南山、祁连山、荆南山,有1931年12月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的《同源》为证;更有甚者,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258页对“寿比南山”有具体的解释:“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  相似文献   

12.
一、主题说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情寄南山,归隐园田,这种志趣,不只内化在了唐代诗人们的心中,更时时回旋在唐诗的创作当中。但是,细究起来,却不难发现,“南山”背后,掩藏的是诗人们不同的情愫:有人确是情爱“南山”、身归园田,如暮年时的王维、白居易;有人则是仕途踬踣、放浪“南山”,如失意时的李白、杜牧;有人只是意寄“南山”、示其高洁,如早期的丘为、孟浩然;  相似文献   

13.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一诗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尽人皆知的。据说,有个喜欢考证的人觉得该诗的“东”、“南”两字很有问题。他的理由是,陶渊明在东篱下采菊,所见到的只能是东西方向的景物;现在居然“悠然见南山”,足以证明陶渊明的眼睛有毛病,大概是个斜眼。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每每吟诵此诗,总被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吸引,所陶醉。而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尤让人玩味:“此中真意”为何意,诗人为何“欲辨已忘言”?  相似文献   

15.
对于“无我之境”的渊源及内涵,学界已有许多精到的点评和分析,但对于其类型却至今无人涉足。笔者认为,“无我之境”其实有类型的不同,本文拟结合陶(陶渊明)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谢(谢灵运)诗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对“无我之境”的类型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文化意蕴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在于有两个具有丰富化内涵的词,即“菊”和“南山”。菊花在晋代,不仅被认为有药物功效,同时具有君子之风、傲霜之气、纯洁之性、高尚之节。而“南山”则象征着昌盛、长寿、崇高,更主要的是它代表着归隐之意。这两句的意象各有侧重,但又息息相通,互为表里,表现了作的人生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南山记     
我们学校背倚着一个小山包,大概山的方位在南的缘故,老师们称它“南山”。由此我常想起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觉得它的存在倒为地处城市一角的学校凭添了一些诗意。山虽小,地形却富于变化。靠北边是微微倾斜的山坡,除了自然生长的月季和野菊,并排一溜的树木是人工栽植的,一棵棵都粗壮高大,历史肯定比学校更久远。夏天浓密的树阴完全遮住了想照进教室的骄阳,  相似文献   

18.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之五通过对美好的田园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其中,最后两句中的“真意”一词堪称“诗眼”,是赏读的关键,那么,这个“真意”可以理解为: 生活之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诗中的千古名句。东篱下不知何时长出几丛  相似文献   

19.
郭刚  杨青舟 《阅读与鉴赏》2009,(6):59-59,6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酋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新思考而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悠然”一词。因精当表现作者的闲适、自在和不经意更被历代文人及失意官僚咀嚼了近两千年。当然,从文化层次分析,还因为两旬之关键词“菊”与“南山”有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饮酒》诗中的第五首,在《饮酒》这组咏怀言志的诗作中,它写得最为出色.全诗朴实、自然,明白晓畅,写出了作者归隐生活的真实感受,感情十分真挚.对于这样一首“田园诗”中的佳作,有人认为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